大学教材与案例分析法的结合应用探索.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大学教材与案例分析法的结合应用探索
摘要:本科教学不能完全脱离教材,不依托教材而采取的教学方式容易产生部分学生开小差或很难与教师的思路同步等问题,但有些课程也存在暂时缺乏直接配套的教材或者教材不一定完全适合学生和课堂的情况。在《组织社会工作》的教学过程中,面对缺乏直接配套的教材且学生无相关基础的情况,笔者依托相关教材重点讲授若干案例,并引导学生积极讨论,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教材 案例 本科教学 组织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当今世界进入了信息化时代,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开始运用多媒体等资源来为学生授课,教材的地位遭到质疑。但从中国的大学教育实践来看,本科教学不能完全脱离教材,不依托教材而采取的教学方式容易产生部分学生开小差或很难与教师的思路同步等问题。自然,由于专业及课程的不断变革,一些课程也存在暂时缺乏直接配套的教材或者教材不一定完全适合学生和课堂的情况。在《组织社会工作》的教学过程中,面对缺乏直接配套的教材且学生无相关基础的情况,笔者依托相关教材重点讲授若干案例,并引导学生积极讨论,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对当前教材利用的一些初步分析
对于当前大学的教材利用,有论者指出,虽然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教材的供应量大为增强,但一知名高校每年领用教材的教师和选购教材的学生和用书量呈持续减少趋势,这直接体现为教材的价格在不断上涨而总码洋却持续下滑。据《中国教育报》的报道,社会上甚至出现了“扔掉教材”的声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结合教材展开了讲座式的教学实验。同时也有一些教师往往使用自己的课件,课程进度并不依赖教材。甚至一些教师干脆就不指定教材,课堂上学生完全跟着其课件走。
在笔者看来,从理论的角度而言,本科教学不应该脱离教材。本科生阶段所讲授的知识基本上还是基础知识,更新、修改的余地并不大。虽然当前由于种种原因教材质量参差不齐,但一些知名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的编纂者往往都是具有多年经验的专家,不能认为一线教师要比这些教材编纂者考虑得更全面。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也是借助良莠不齐的网络资源来制作课件,其质量不一定能够得到保障。
从实践的角度来看,教材往往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课件或数字教学资源可以随时更新,但在教学过程中也会有不少问题。对于全部依赖多媒体的教学而言,如果教师的幻灯片背景调整的不是很合理,容易出现坐在角落的学生不一定能看清楚或者容易出现视觉疲劳现象,这直接会导致课堂上学生开小差或很难与教师的思路同步的问题。有论者指出,虽然数字教学资源的使用过程中,有部分学生却利用电脑在进行娱乐。笔者前几年在观摩北京一所知名师范类院校的本科课堂时也发现,曾经有学生以记笔记为名,带着电脑在课堂上进行娱乐。由于现阶段中国的本科教学过程中要达到教师能够掌握台下使用电脑的学生的动态成本比较高,技术上也比较困难,因此课堂纪律就不易控制。特别是考虑到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兴趣不高的情况,要在课堂上要求学生通过电脑自主学习往往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当前方兴未艾的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也存在着接受效果不甚理想的问题。
自然,由于专业或课程的快速发展以及大学教师编纂教材的兴趣下降,一些课程也存在暂时缺乏直接配套的教材或者教材不一定完全适合学生和课堂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况,笔者认为需要结合学生和课程的不同情况,在诸多教材中选择较为合适的一种,并配以适当的教学方法。下面就以《组织社会工作》的教学来尝试说明。 二、对学生和教材情况的具体分析
笔者自2013年春天起,开始承担《组织社会工作》课程理论部分的教学。(需要说明的是,在笔者所在的单位,该课程分为两部分,笔者负责理论部分的教学,另外有一名老师负责实验教学部分。为论述方便计,题目中以《组织社会工作》课程的教学概之。)该课程为内蒙古工业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学生(除特殊情况外,下面以“授课对象”称之)的必修课,时间为大三的下学期。当前《组织社会工作》的理论部分并没有直接对应的教材,主要还是使用组织社会学方面的教材。但组织社会学自身发展历程尚短,知识体系不够完善,这就给学生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以前的教学采用于显洋的《组织社会学》(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以下简称“于书”)这本教材。自然,还有部分学校使用周雪光的《组织社会学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以下简称“周书”)。但“周书”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诸多学科,不少基础一般的授课对象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相关内容,因此笔者选择“于书”作为教学的主要依托教材,鼓励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阅读“周书”。
在主要依托教材选定之后,笔者对该课的教学进行了新的尝试。每一章结合一到两个案例深入分析,并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