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课后篇巩固提升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x
PAGE
5-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一、选择题
1.古书记载,夏朝中心官吏有“六卿”,地方官吏有“牧正”和“九州之伯”等。又记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监狱称为“圜土”。上述材料表明()
A.夏朝已经有了国家权力机构
B.夏朝已出现中心集权制度
C.夏朝已出现分封制和宗法制
D.夏朝的皇帝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六卿”“牧正”等说明夏朝已设置了官职,“《禹刑》”“圜土”说明有了刑法和监狱;官职、刑法、监狱都是国家权力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故A项正确。
2.王国维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之际”的政治变革是()
A.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B.从内外服制度到封邦建国
C.从内外服制度到郡县与分封并行
D.从封邦建国到中心集权
答案B
解析殷是指商朝,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西周实行分封制,故B项正确;A项是夏朝的政治特点,解除;郡县与分封并行是西汉时期实行的制度,故C项错误;西周时期没有实现中心集权,故D项错误。
3.(2024·湖北天门月考)下图漫画反映的是“武王伐纣”。为巩固周王朝统治,西周在政治上推行()
A.禅让制 B.内外服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为巩固周王朝统治,西周实行宗法制与分封制,故选C项;尧舜禹时期实行禅让制,解除A项;商朝时期实行内外服制度,解除B项;秦朝时期,将郡县制推行全国,解除D项。
4.(2024·辽宁丹东测试)《礼记》中记载,太公望受封于齐,去世后归葬于周,世人皆称太公望“礼不忘其本”,之后的五代齐国国君皆如此。但从第六代起先,齐国国君死后葬在齐国。这种变更反映出当时()
A.社会等级秩序遭到颠覆
B.天子对地方诸侯的限制力减弱
C.政权面临严峻统治危机
D.同姓亲族间血缘关系慢慢弱化
答案B
解析“世人皆称太公望‘礼不忘其本’”体现的是诸侯对天子的臣服,从第六代起先,齐国国君葬在自己的封地,体现出诸侯不再像以前那样敬重天子,反映了天子对诸侯的限制力减弱,故选B项。
5.(2024·河南八市联考)汉初实行郡县与分封并行制,但对封国而言,王国仅有二千石以下官吏的任命权。在军事上地方郡国虽有郡国兵,但“王欲发兵,非有汉虎符验也”。这一措施()
A.有利于专制皇权的强化
B.试图通过推恩减弱王国力力
C.有效防止了地方势力的膨胀
D.是强化中心集权的具体表现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对封国而言,王国仅有二千石以下官吏的任命权。在军事上地方郡国虽有郡国兵,但‘王欲发兵,非有汉虎符验也’”可知,地方诸侯的权力受到中心的限制,是政府加强中心集权的表现,故选D项。
6.西汉初,列侯封地称国。侯国大者数万户、小者五百户。侯国置国相如县令,受命于所在郡守。列侯居京师则主爵中尉领之,就国则郡太守时时巡察之。这反映了()
A.汉初与周分封制一脉相承
B.封国制利于强化中心集权
C.西汉的监察制度日益强化
D.郡县与分封并行且以郡县制为主
答案D
解析汉初实行郡县与分封并行制,与周分封制不同,故A项错误;封国制下的诸侯权力过大,不利于中心对地方的管理,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监察制度的强化,故C项错误;由材料信息“侯国置国相如县令,受命于所在郡守。列侯居京师则主爵中尉领之,就国则郡太守时时巡察之”可知,侯国更多地要听命于郡守,郡县的地位略重于侯国,故D项正确。
7.《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记载,嬴政登基后,不循祖制,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各级官员勋爵,凭军功授予;直至始皇驾崩时,国朝不封皇后、不立太子,百官均依制任命,各司其职。据此可知,嬴政()
A.有推动中国走向家国一体的政治志向
B.试图通过加强地方吏治来治理国家
C.建立秦朝后试图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
D.试图创新官僚制度实现新旧时代嬗变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家国一体是指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通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加强地方吏治”在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学问可知,秦朝统治者以法家思想为治国思想,而“无为而治”属于道家思想,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不循祖制,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各级官员勋爵,凭军功授予”“不封皇后、不立太子,百官均依制任命,各司其职”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秦朝试图创新官僚制度以巩固统治,故D项正确。
8.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定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新旧贵族,还是新兴士人阶层,都必需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干脆参加者。这一变更()
A.加强了中心集权
B.标记着选官制度的成熟与完善
C.进一步强化封建等级秩序
D.是国家开疆拓土的主要手段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