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第四章1-3节.ppt

发布:2019-02-28约7.59千字共5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四章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 广西医科大学 钟艳华 第一节 关于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abnormal psychology)又称病理心理学(psychopathology),是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和人格心理特征发生异常的科学,包括研究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等方面的变态,并探讨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变态心理:又称病理心理,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偏离了常态的标准,行为失去了常态的表现,出现了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异常。 常态:是指个人行为上符合社会规范、道德标准、有抱负、价值观较高、为社会接受。 第一单元 变态心理学的对象 变态心理学:是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个体心理差异以及生存环境对异常心理发生、发展的影响等。 精神病学的对象:着重异常心理诊断、治疗、转归和预后,以及精神病预防与康复等。 第二单元 学科简史 一、对心理异常现象的早期关注    西方    中国    现代 二、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 (一)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 1、弗洛伊德关于异常心理现象的两个基本命题 (1)潜意识:情感、思想、欲望等作用。 (2)性的冲动,广义和狭义的,都认为是神经症的重要起因。 2.弗洛伊德推演判断: (1)人类的生物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动力,冠名为“力比多”。 (2) “力比多” 的三个发展阶段:口腔欲阶段、肛门欲阶段、生殖器阶段。 (3)人的心理结构: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构成。 (4)“本我”(“快乐原则”活动)、“自我”(“现实原则”活动)、“超我”(“道德原则”活动)。 (5)焦虑:防御机制。 3.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异常现象的说明 (1)合理地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是未来心理健康的充分和必要条件。 (2)“自我”学习外部世界理性地处理“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体验焦虑。 (3)为防止、抵御和消除焦虑,我们必须克制、压抑非理性冲动。 4.简评 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的历史功绩,首先不在心理学方面,而是在哲学方面;更主要地影响和波及到社会学、人类学、文学、艺术、历史学等。 (二)行为主义的解释    在变态心理学史上,巴甫洛夫用高级神经学说直接说明人的异常心理现象,通过“实验神经症”的模型说明“心理冲突”的神经机制,是行为主义心理学介入变态心理学的早期记载。    巴甫洛夫认为,对于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原因,是兴奋和抑制这两个基本神经过程的冲突造成。 (三)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解释    首先提出“潜能”概念(性质):    即“潜能”不论就生理方面或心理方面,都具有趋向完善的性质和特点。之后,便断定心理问题和心理异常就是由于“潜能”趋于完善的特征受到了阻碍,是“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    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目前仍然是一种哲学理念。 第二节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 第一单元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概念 正常的心理活动,具有三大功能:  1、能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  2、能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任何环境中能正常地肩负责任,能正常运行;  3、能使人类正常地、正确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以便创造性地改造世界,创造出更好的生存环境条件。    心理的反面,即异常心理活动,是丧失了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 第二单元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 一、常识性的区分:  至今没有公认的统一判断标准,是依据日常生活经验来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   (一)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   (二)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   (三)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   (四)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 二、非标准化的区分  李心天(1991)对依据人们看问题角度不同,粗略地将非标准化的区分,归纳如下:   1、统计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某种心理现象偏离了统计常模。   2、文化人类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某一文化习俗的偏离。   3、社会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对社会准则的破坏。   4、精神医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古怪无效的观念或行为。   5、认知心理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看作是个体主观上的不适体验。 三、标准化的区分  李心天(1991)对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提出如下判别标准: 1、医学标准。 (1)把心理障碍当作躯体疾病看待; (2)心理表现被视为疾病的症状; (3)把心理障碍纳入医学范畴,重视物理、化学检查和心理生理测定。 2、统计学标准。  在普通人群中人们的心理特征在统计学上显示常态分布。  如远离中间的两端被视为“异常”。  偏离平均值的程度越大,则越不正常。  统计学标准的普遍性只是相对的,不是普遍使用的。 3、内省经验标准。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