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十四章 程序绪论、立案.ppt

发布:2015-08-29约1.87千字共2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刑事诉讼程序 刑事公诉程序 立案程序 侦查程序 提起公诉程序 第一审程序 第二审程序 执行程序 刑事自诉程序 立案程序 第一审程序 第二审程序 执行程序 特殊程序 审判监督程序 死刑复核程序 未成年人诉讼程序 涉外诉讼程序 第十四章 立案 第一节 立案概述 立案的特点: 1、立案是法律赋予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特有的权利和职责,其他任何机关和个人都无权立案。 2、立案是我国刑事诉讼一个独立、必经的诉讼阶段,是刑事诉讼活动开始的标志。 二、立案程序的立法模式 (一)对人模式 对人模式是以人作为诉讼活动的基本单位的,是否起动刑事诉讼程序取决于是否能够对特定公民提出控告,或者说是否存在特定的指控对象。 (二)对事模式 对事模式是以案件作为诉讼活动的基本单位的,刑事诉讼程序的启动是犯罪事实是否业已发生作为标准的,只要有足够的证据证明犯罪事实业已发生,无论是否存在具体化的指控对象,均应当或可以启动刑事诉讼程序。。 三、立案程序的功能 2.屏蔽功能 其一,相对于社会生活,立案程序的屏蔽功能表现为对普通公民社会日常生活的保护。 其二,相对于刑事诉讼活动而言,立案程序的屏蔽功能则主要体现为对案件的过滤作用。 3、案件分流功能 其一,在不追诉方向上,表现为,区分依法不得进行刑事追诉的案件和能够进行追诉的案件,并作出不同的处理决定。 其二,在追诉方向上,表现在追诉程序的选择上,即根据案件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追诉程序。因而立案程序具有开启刑事追诉活动的效力 。 第二节 立案的材料来源和条件 一、立案的材料来源 (一)公安机关等侦查主体依职权自行发现犯罪线索; (二)其他主体向公安机关等侦查主体提供犯罪线索。 举报:单位或个人向国家专门机关举发、 报告犯罪嫌疑人及其犯罪事实的行为。 (二)法律条件 需要追究刑事责任 根据刑法、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于以下情形,不应追究刑事责任: 1、没有犯罪事实。 2、根据《刑法》第10条的规定,不认为是犯罪的。 3、《刑事诉讼法》第15条规定的情形。 依法不予追诉的情形 1.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 2.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 3.经特赦令免除处罚的; 4.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没有告诉或撤回告诉的; 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6.其他法律规定免于追究刑事责任的。 一 、对立案材料的接受(受案) (一)步骤 (二)方式 (三)注意的问题 二 、对立案材料的审查 步骤与方法: (一)审查是否属于自己管辖的范围; (二)确定材料反映的事实是否存在,如果存在,是否属于犯罪事实; (三)核对反映犯罪事实的证据或调查证据线索,对取得的证据进行分析、判断。 * * 刑事普通程序 刑事特殊程序 刑事公诉程序 刑事自诉程序 立 案 侦 查 执 行 第二审程序 提 起 公 诉 第一审程序 审 判 监 督 程 序 死 刑 复 核 程 序 未成年人诉讼程序 涉 外 诉 讼 程 序 审判程序 一、立案的概念与特点 刑事诉讼中的立案,是指公安司法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自首以及自诉人起诉等材料,按照各自的职能管辖范围进行审查后,认为有犯罪事实发生并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时,决定将其作为刑事案件进行侦查或审判的一 种诉讼活动。 1.输入功能 即将犯罪案件纳入刑事诉讼程序 的功能 。 1.报案、控告、举报 报案:单位或个人发现有犯罪事实 发生,向国家专门机关揭露和报告 的行为。 控告:被害人向国家专门机关告发、控诉犯罪嫌疑人及其犯罪事实的行为。 2.自 首 自动投案并接受国家公安、司法机关的审查和审判的行为。 3. 扭送 是指公民将具有法定情形的人强行送交 公、检、法机关处理的行为。 4.上级机关交办的案件或有关机关移送的案件。 立案材料来源 二、立案的条件 (一)事实条件: 认为有犯罪事实发生 1、在刑事诉讼中,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必须是依照刑法规定构成犯罪的行为。 2、犯罪事实必须有一定的证据证明确已发生 。 第三节 立案的程序 一 、对立案材料的接受 二 、对立案材料的审查 三 、对立案材料的处理 四 、对不立案的监督 《受理刑事案件登记表》 中心环节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