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校本课程开发及课程资源利用.ppt

发布:2025-02-14约5.57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知识与技能。着眼于学生对人类已有科学文化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分为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不同的水平层次。过程与方法。着眼于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直接经验和内心体验,对学习方法有所感悟,在过程中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分为经历、体会、探索等不同的水平层次。情感态度价值观。着眼于学生在学习与成长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分为感受(经历、注意)、反应(体验、认同)、领悟(内化)等不同的水平层次。123课程目标的分解教育目的01↓02培养目标03↓04课程目标05↓06教学目标07学年(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题目标-课时目标08教育目标体系了解(知道)….;理解(懂得)….;01能够做…….;对……作出评价;体验…….;……情境(条件)+行为动词+内容+标准(水平)例1:通过观察,了解事物的外部特征并用文字加以表述。例2:小组合作,完成一项社会调查工作,按规范格式撰写一份调查报告(不少于100字)。0203040506行为目标陈述:行为动词+内容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内容即课程实施所需的基本材料。——现成的、间接的知识内容呈现——为学生获得直接经验予以规范和提示选择课程内容的原则基础性原则:学生可接受的整体性原则:有一定关联度的人文性原则:有人文关怀与人文内涵的发展性原则: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四)课程实施活动方式的安排时间、空间1人员搭配2开展活动的支持条件(物质设备,社区机构,社会人士,相关资料信息等)3评价方式(形成性、总结性、诊断性;定性、定量)4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组织可以是灵活多样的,可以是单独一门课程,也可以是一组课程。01其中多门校本课程可以围绕一个“轴心”构成近似于“关联课程”的课程系统,这样就可能产生更大的教育功效。即在一组课程中,仍然以分科的形式设置课程,但科目之间在内容上相互关联,彼此照应,使学生在同一时段对同一主题的内容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认识,多次强化,以增强教育效果。02例如,有的学校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目标,在课程实践中加大人文教育课程内容的比重,在校本课程中以“传统文化”为轴心,把“儒家经典”、“文学”、“戏剧”、“民间工艺”等多个科目集结成校本课程系统,形成学校独有的校本课程。有的学校以“审美”为基点,建构美育课程体系,在众多的校本课程科目中,如手工制作、舞蹈、文学、武术、标本制作、书法、科学小实验等,突出美育的要求,实现美育的目标,将审美的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等内容渗透到各个科目之中,不仅使学生得到了该科目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使学生在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上都有实在的进步。引导学生阅读人类文化的优秀文本——文学名著,与古今中外的优秀人物展开对话,促进批判性思考,获得审美性体验,最终达到身心和谐发展。课程名称:《名著欣赏》充分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开发语文课程文化资源,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创设更加有效途径。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通过有指导的阅读欣赏活动,弘扬主流文化,培养对多元文化的理解、辨别和融合的能力。校本课程开设案例第一,起始阶段01初步养成良好的阅读欣赏习惯,能经常地自觉地做到以摘抄为主的读书笔记。02初步形成阅读欣赏名著的兴趣,能主动寻找个人感兴趣的名著阅读欣赏。03能理清故事线索,复述故事梗概。04能对名著中的人物形象作简单评价。05二、阶段目标第二,中级阶段01养成良好阅读习惯,自觉主动地写读书心得。02形成对个人感兴趣的名著的阅读兴趣。03能理清长篇小说的故事线索、能缩写或改写部分片断。04能对人物作对比性评价,能初步运用历史、政治以及道德、法律、伦理等知识分析人物。05第三,高级阶段1巩固并发展阅读名著的兴趣,逐步博览群书;2能自觉地运用有关知识阅读名著,力争独立解决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3能写简单的文学评论,对名著的写作技巧能进行鉴赏评价。4课程内容结合教材中出现的经典作品,在收集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向学生推荐一批有一定广度、侧重经典、难度不一、可读性强的文学名著。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老舍《骆驼祥子》;巴金《家》;路遥《平凡的世界》;霍达《穆斯林的葬礼》;雨果《悲惨世界》;大仲马《基督山伯爵》;亚米契斯《爱的教育》;安徒生《安徒生童话》;玛格丽特·米切尔《乱世佳人》等。课程实施方式在班级内部建立图书角,人均一册以上。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的组织单位,便于图书借阅,学生讨论和教师集中指导。时间:每周安排一个阅读课时。学习方式:“课内外结合,以课堂带动课外,以课外为主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