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新饮食文化.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主讲人: 杜佩芝 西湖龙井 碧螺春 甘露(蒙顶茶之一) 饮茶很讲究环境。一般说来,名人饮茶喜在竹下、林间、花前、雪后。普通人多在茶坊、茶楼。宋时茶坊已使用鲜花装点,挂名人字画,兼卖酒,有音乐伴奏。无论林间还是茶楼,真正的茶客都讲究“品”茶而非“喝”茶。《红楼梦》41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妙玉说“一杯是品,二杯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驴了”。“品”追求美感,不求数量,必求质量。 中国的筷子 中国是筷箸的发源地,朝鲜、韩国、越南等国的用箸习俗皆由中国传入,我国乃世界用箸进餐国家和民族的母国,可是千百年来一日三餐筷不离手,习以为常,如今人们仅把它当成吃饭的工具,并未把这小小的筷子看做是我国四大发明之外的又一大发明。 不“动刀动枪”、“和为贵” 尽管是一双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筷子,但它能同时具有夹、拨、挑、扒、撮、撕等多种功能;而与看上去“动刀动枪”式的西方餐具相比,成双成对的筷子又多一份“和为贵”的意蕴。在民间,筷子被视为吉祥之物,出现在各民族的婚庆、丧葬等礼仪中。当我们仔细品味筷子的妙用时,更增添对祖先的崇拜之情。 葡萄酒——果酒类。按酿造方法分为红葡萄酒、白葡萄酒、桃红葡萄酒;现以法国产最为著名,我国的长城、张裕葡萄酒也颇有影响。将葡萄酒蒸馏后的酒液放入橡木桶中存放一定时间就是白兰地,我国在唐代已开始酿制,它酒精度适中(40°左右),有独特的脂香、清香,后味绵长。 果酒、露酒——前者以各种水果酿造,后者以植物的花、茎、叶入酒酿造。四川红桔酒、辽宁苹果酒,黑龙江“三梅酒”都是果酒中的杰出者,长白山五味子酒,山西杏花村竹叶青酒,广州五加皮酒是露酒中的精品。 啤酒-----舶来的低度酒,近年来在我国发展非常迅速,其特点是营养丰富、口味醇和、清爽。 药酒更是五花八门。 最初因酒稀少珍贵,往往做祭品之用,祭祀完毕方可分享。酒在民间婚丧嫁娶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所谓“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席,无酒不言欢”。如谢媒酒、定亲酒、喜酒、交杯酒、满月酒、周岁酒等。大观园里每每用酒,金瓶梅中女眷们常常请吃酒或被请。《全唐诗》出现“酒”字5113次,“醉”字4184次。 “酒逢知己千杯少”,不论朋友聚会,还是宴前欢洽,或是洒泪告别,酒都是助兴添情的媒介。“酒杯一端,政策放宽”。欧阳修“十载相逢酒一卮”谓朋友久别相逢;白居易“添酒回灯重开宴”谓款待宾客,摆酒细谈;王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谓饯行劝饮之悲壮;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又刻画出曲终人散,独自漂泊异乡的凄凉。曹操煮酒论英雄,李白斗酒诗百篇。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高兴了借酒庆贺,痛苦了借酒浇愁。 三.中国传统茶文化 茶,原产我国川、滇两省,最初被作为药、菜用。西晋时成为接待贵宾、修身养性的媒介。南北朝时随佛教的流传饮茶成为祭祀神灵的高雅之物。唐时饮茶文化达到巅峰时期,唐人陆羽总结成《茶经》三卷,使饮茶从单纯的消食解渴上升为一种艺术——“茶艺”。陆被后人尊为“茶圣。宋代的茶肆更是遍布城镇,时四川谚云;“头上晴天少,眼前茶馆多。” 茶大致可分为六类: 绿、红、乌龙、白、花、砖(紧压)茶。 绿茶——六类中历史最久,产量最大,品种最多。名品若西湖龙井,碧螺春,蒙顶茶(产于四川蒙山香火鼎盛之地,据传说一年只采365片芽叶专供皇帝祭天、祖之用。“蒙山顶上茶”与“扬子江心水”并称“双绝”)、庐山云雾茶、黄山毛峰等。我市商南、镇安、山阳之茶亦此类。 红茶——全发酵茶。起源于明中叶,最为国外嗜茶者所爱。名品若祁门红茶,多供出口。 乌龙茶——介乎绿、红茶之间的半发酵茶。其特点也介乎二者之间。名品若福建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台湾乌龙等。其中武夷岩茶中的“大红袍”据传只有四株茶树,生于深山峭壁,每年仅产8两新茶,极为珍贵。 白茶——由采自福建的白茶树嫩芽尖加工而成,色白如银,素雅甘凉,历来为宫廷贡品。名品如“白毫银针”等。 花茶——出现于明、清之时,用鲜花与茶叶加工制成,使得茶、花之香交相辉映。 紧压茶——用粗大茶叶枝梢或绿、红茶叶末为原料,调制蒸压成不同形状。质地坚实,久存不变质,价格低廉。 另外,近年生活节奏加快又出现了速溶茶、袋泡茶。此只形式而非一类也。 随着饮茶文化的不断深化和普及,形成了以下特征: A.形成了一整套严格的饮茶规范,即“茶道”。对泡茶用水、茶具、冲泡方法、饮用环境都有细致要求。 明以前饮茶多用烹煮法,对水质要求极高。传说陆羽曾指“扬子江心水”为“天下第一泉”。还说煮茶“山水上,江水中,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