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件第3章第7节《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
;定理;定理;定理;[思考探究]
在△ABC中,sinA>sinB与A>B间有何关系?
;2.在△ABC中,已知a、b和A时,解的情况
?
;;1.已知△ABC中,a= ,b= ,B=60°,那么角A等
于 ( )
A.135° B.90°
C.45° D.30°;解析:根据正弦定理 得: ?sinA= ,又ab,∴AB,A=45°.
;2.△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若a、b、c
成等比数列,且c=2a,则cosB等于 ( )
;解析:∵a,b,c成等比数例,∴b2=ac,
∴cosB=
=
;3.已知△ABC中,b=2,c= ,三角形面积S= ,则
角A等于 ( )
A.30° B.60°
C.30°或150° D.60°或120°
;4.已知△ABC的三个内角A、B、C成等差数列,且AB=
1,BC=4,则边BC上的中线AD的长为 .
;5.△ABC中,若acosB=bcosA,则△ABC的形状是 .
;1.已知两边和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可有两解、一解、
无解三种情况,应根据已知条件判断解的情况,主要是
根据图形或由“大边对大角”作出判断.
2.应熟练掌握余弦定理及其推论.解三角形时,有时可用正
弦定理,也可用余弦定理,应注意用哪一个定理更方便、
简捷.
;3.三角形中常见的结论
(1)A+B+C=π.
(2)在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反之亦然.
(3)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 (1)在△ABC中,已知a= ,b= ,B=45°,求角A、C和边c的值.
(2)已知△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且tanB= 试求角B的大小.
;[思路点拨]
; [课堂笔记] (1)∵B=45°<90°,且asinB<b<a,
∴△ABC有两解.由正弦定理,得
即sinA=
∴A=60°或120°.
①当A=60°时,C=180°-(A+B)=75°,此时c=;②当A=120°时,C=180°-(A+B)=15°,此时c=
∴A=60°,C=75°,c= 或A=120°,C=15°,c=
;(2)由余弦定理,得cosB= ∴a2+c2-b2=2accosB.
故由tanB= 得
∵B∈(0,180°),∴B=60°或B=120°.
;若将例(2)中的“tanB= ”改换为“4sin2 -cos2B= ”,如何求解?
;?
∴2[1-cos(A+C)]-2cos2B+1= ,
则4cos2B-4cosB+1=0,
解之得cosB= ,
又∵0°<B<180°,∴B=60°.
; 依据已知条件中的边角关系判断时,主要有如下两种方法:
1.利用正、余弦定理把已知条件转化为边边关系,通过因
式分解、配方等得出边的相应关系,从而判断三角形的
形状;
2.利用正、余弦定理把已知条件转化为内角的三角函数间
关系,通过三角函数恒等变形,得出内角的关系,从而
判断出三角形的形状,此时要注意应用A+B+C=π这
个结论.
;[特别警示] 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应围绕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进行思考,主要看其是否是正三角形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