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第六章40学时答案.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6-3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二)共析碳钢 TTT 曲线的分析 三) 转变产物的组织与性能 珠 光 体 形 貌 像 索 氏 体 形 貌 像 屈 氏 体 形 貌 像 上贝氏体组织金相图 * 1.奥氏体晶粒均匀细小,热处理后钢的力学性能提高。 2. 粗大的奥氏体晶粒在淬火时容易引起工件产生较大的变形甚至开裂。 本质晶粒度: 本质粗晶粒钢 ----脱氧方法:硅铁、锰铁脱氧—Al脱氧—本质细晶粒钢 (重要件) 奥氏体晶粒度的控制: 1.加热温度,保温时间 奥氏体晶粒长大是靠碳原子的扩散来实现的,温度越高原子扩散能力越强,晶粒越大 2.钢的成分——-A中C%↑→晶粒长大↑ MxC%↑→晶粒长大↓. 1)碳化物形成元素 细化晶粒;2)Al→本质细晶钢(钢的本质晶粒度); 3)Mn 、Si 、P促进长大. 珠光体转变区;A1——5500C A过冷——P(S,T)索氏体,屈氏体。 P的形成取决于生核,长大速率。T↓,生核,长大↑。 扩散型相变,综合性能好,HB较低,韧性好。T↓——HB↑,强度↑。 P ---- 片间距为0.6~0.7μm ( 500× ),<25HRC S---- 片间距为0.2~0.4μm (1000×); 25~36HRC。 T---- 片间距为<0.2μm ( 电镜 ); 35~40HRC。 *加热—获细小、均匀的A,为热处理目的创造条件。 冷却-钢最终性能由冷却得到。 不同冷却速度,得到组织不同,性能就不同。 例——说明:不同冷速,性能不一样。 为什么?——得到组织不同。 回答这个问题Fe—C相图解决不了 → C曲线可解答。 冷却的方式通常有两种:{等温, {连续。 共析钢——C 曲线(等温冷却转变曲线)的建立: 1、首先制成的小簿片( 排除尺寸影响),加热到800℃——得A; 2、做成各种温度的等温槽——650、600---------200℃; 3、每个槽中放一组试样,隔一定短时间,分别从每个槽中取出一个试样水冷后打硬度。——就可知道A转变了多少。 4、测出 A转变量和时间的关系,从而标记到转变温度与时间为坐标的图上; 5、并把各转变开始点和转变终了点用光滑线连起来。——便得到C 曲线 图。 中温区转变,贝氏体转变: 550℃~230℃ (MS),A过冷→B,碳化物分布在含过饱和碳的F基体上的两相机械混合物。 550℃~350℃ --B上: 半扩散型,Fe不扩散 羽毛状 ,碳化物在F间,韧性差 。 350℃~Ms ---B下:C原子有一定的扩散能力Fe原子不能扩散,针状;碳化物在F内,韧性高,综合机械性能好。 低温区转变——马氏体转变:MS→Mf之间一个温度范围内连续冷却完成的,离于非扩散型转变。 转变特点: 1.在不断降温下形成:连续冷却完成; 2.转变速度极快:瞬间形核与长大; M片(1-2)×105cm/s,一片M形成大约需10—7秒 。 3.无扩散转变( Fe、C原子均不扩散 ): M与原A的成分相同,造成晶格畸变 4.转变不完全性,(当C%≥0、5时, Mf∠ 0℃;M的比容>A的;随A中 Me %↑、 C%↑ ,都使Ms↓Mf ↓ )。 中温区转变,贝氏体转变: 550℃~230℃ (MS),A过冷→B,碳化物分布在含过饱和碳的F基体上的两相机械混合物。 550℃~350℃ :上贝氏体: 半扩散型,Fe不扩散 羽毛状 ,碳化物在F间,韧性差 。 350℃~MS:下贝氏体:C原子有一定的扩散能力Fe原子不能扩散,针状;碳化物在F内,韧性高,综合机械性能好。 第六章 钢的热处理Heat treatment of steel §6-1 概述 §6-2 钢在加热时的转变 §6-3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6-4 钢的退火与正火 §6-5 钢的淬火 §6-6 钢的回火 §6-8 钢的表面淬火 §6-9 钢的化学热处理 结束放映 下一页 上一页 本章首页 教程首页 材料要保证高强、高塑性,达到此目的主要有以下 两种方法: 合金化 热处理 一、热处理 1.定义:金属在固态下,通过一定的加热,保温和冷 却改变其组织和性能的一种操作过程(工艺)。 * 细化晶粒 2.目的:预先热处理目的 消除内应力 调整硬度,便于切削加工。 最终热处理目的——改善材料性能,满足设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