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六章 典型结构抗震设计的原则和步骤(二)本科版..pptx

发布:2018-07-07约1.97千字共7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建 筑 抗 震 设 计;第六章 典型结构抗震设计的原则和步骤;框 架 计 算 步 骤;1、框架计算单元;1、框架计算单元;水平力为风荷载时,每榀框架只承担计算单元范围内的风荷载值。 水平力为地震作用时,每榀框架承担的水平力按各榀框架的抗侧移刚度比例分配。;2、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4、控制截面;(2)框架柱;结构受力分析所得内力是构件轴线处内力,梁支座截面是指柱边缘处梁端截面,柱上、下端截面是指梁顶和梁底处柱端截面。 内力组合时应将各种荷载作用下梁柱轴线的弯矩值和剪力值换算到梁柱边缘处,然后进行内力组合。;5、弯矩调幅;5、弯矩调幅;6、活荷载不利布置;7、内力组合;(2)竖向永久荷载与可变荷载的荷载效应组合;一、框架结构内力计算及荷载效应组合;梁端剪力设计值:;(4)框架柱的内力组合设计值;二、框架梁、柱与节点的抗震设计;四级框架梁,取地震组合下的剪力设计值。;2、框架梁斜截面承载力验算;2、框架梁斜截面承载力验算;(3)斜截面承载力验算;例1:某框架梁截面尺寸b×h=250mm×550mm,h0=515mm,抗震等级为二级。梁左右两端截面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最不利弯矩设计值:;;例2:某高层框架结构,抗震等级为一级,框架梁截面尺寸b×h=250mm×600mm,采用C30级混凝土,纵筋采用HRB335级,箍筋采用HPB235级,已知梁的两端截面配筋均为: 梁顶4Φ22,梁底3Φ22,梁净跨ln=5.6m,VGb=100.8kN,h0=565mm, ,试确定该框架梁的梁端剪力设计值。;【解】;(二)框架柱截面抗震验算;一级的框架结构和9度的一级框架可不符合上式要求,但应符合下列要求:;②一、二、三、四级框架结构的底层,柱底截面的弯矩设计值,应分别采用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弯矩值与增大系数1.7、1.5、1.3和1.2的乘积。底层柱纵向钢筋应按上下端的不利情况配置。;Vc—柱端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 Hn—柱的净高;;二、框架梁、柱与节点的抗震设计;(二)框架柱截面抗震验算;二、框架梁、柱与节点的抗震设计;;(三)框架节点抗震设计;Vj—节点核芯区组合剪力设计值;;二、框架梁、柱与节点的抗震设计;二、框架梁、柱与节点的抗震设计;二、框架梁、柱与节点的抗震设计;二、框架梁、柱与节点的抗震设计;抗震构造措施: 根据抗震概念设计原则,一般不需计算而对结构和非结构各部分必须采取的各种细部要求。;1、框架梁抗震构造措施;(2)对梁纵向钢筋配置要求;三、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三、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一、二、三级框架梁内贯通中柱的每根纵向钢筋直径,对框架结构不应大于矩形截面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或纵向钢筋所在位置圆形截面柱弦长的1/20;;(3)对梁箍筋配置要求;箍筋间距:沿构件纵轴线方向箍筋轴线之间的距离。;2、框架柱抗震构造措施;(2)对柱纵向钢筋配置要求;(2)对柱纵向钢筋配置要求;柱总配筋率不应大于5%;剪跨比不大于2的一级框架的柱,每侧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宜大于1.2%。 边柱、角柱在小偏心受拉时,柱内纵筋总截面面积应比计算值增加25%。 柱纵向钢筋的绑扎接头应避开柱端的箍筋加密区。;(3)对柱箍筋配置要求;抗震等级;一级框架柱的箍筋直径大于12mm且箍筋肢距不大于150mm及二级框架柱的箍筋直径不小于10mm且箍筋肢距不大于200mm时,除底层柱下端外,最大间距应允许采用150mm;三级框架柱的截面尺寸不大于400mm时,箍筋最小直径应允许采用6mm;四级框架柱剪跨比不大于2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剪跨比不大于2的框架柱,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抗震 等级;普通箍:单个矩形箍和单个圆形箍。;复合螺旋箍:指由螺旋筋与矩形、多边形、圆形箍或拉筋组成的箍筋。;柱箍筋加密区的体积配箍率,应按下列规定采用:;柱箍筋非加密区的箍筋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4)对柱轴压比的要求;柱轴压比不宜超过下列规定值;建造于IV类场地且较高的高层建筑,轴压比限值应适当减小。;3、框架节点抗震构造措施;一、二、三级框架节点核芯区配箍特征值分别不宜小于0.12、0.10和0.08,且体积配箍率分别不宜小于0.6%、0.5%和0.4%。 柱剪跨比不大于2的框架节点核芯区,体积配箍率不宜小于核芯区上、下柱端的较大体积配箍率。;4、砌体填充墙抗震构造措施;墙长大于5m时,墙顶与梁宜有拉结;墙长超过8m或层高2倍时,宜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墙高超过4m时,墙体半高宜设置与柱连接且沿墙全长贯通的钢筋混凝土水平系梁(将结构中主要构件相互拉结以增强结构整体性而不必计算的梁式构件,又称拉梁)。 楼梯间和人流通道的填充墙,尚应采用钢丝网砂浆面层加强。;谢谢,再见!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