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实验一线虫.doc

发布:2016-05-27约7.93千字共1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线虫 目的和要求 1.掌握蛔虫和钩虫的形态特征。 2.掌握蛔虫和钩虫卵的形态特征。 3.熟悉粪便直接涂片法检查虫卵。 一、示教 (一)似蚓蛔线虫(Ascaris lumbricoides) 1.蛔虫成虫(大体标本) 肉眼观察。蛔虫为寄生于人体肠道中最大的线虫。虫体长圆柱形,似蚯蚓。活时淡红色,死后经固定呈灰白色。体表有纤细横纹,左右各有一条纵行侧线。雌虫长20~35cm,尾端钝直。雄虫长15~31cm,尾端向腹面弯曲。 2.蛔虫成虫(解剖标本) 肉眼观察。消化器官:为一纵行直管,口孔位于虫体顶端,下连食道,以下依次为中肠和直肠。雌虫直肠通于后端肛门。雄虫直肠末端与射精管相通于泄殖腔。生殖器官:雌虫的生殖器官为双管型,卵巢细长如线,一端游离,另一端膨大形成输卵管接子宫。子宫为最粗部分,长约200mm,其内充满虫卵。两组子宫末端合并而成阴道。阴门开口于虫体腹面前1/3与中1/3交界处。两组生殖器官盘绕在虫体后2/3部分。雄虫的生殖器官为单管型,盘绕在虫体后半部,依次为睾丸、输精管、储精囊、射精管。尾端有交合刺两根伸入泄殖腔而通至体外。 3.蛔虫卵(玻片标本) 低倍镜或高倍镜观察。 受精卵:宽椭圆形,棕黄色,卵壳厚,外被一层凹凸不平的蛋白质膜。随粪便刚排出时内含一球形卵细胞,两端有新月形空隙。如粪便放置一段时间,卵细胞分裂,新月形空隙就逐渐消失了。 未受精卵:黄褐色,与受精卵相比较狭长,卵壳与蛋白质膜均较薄,蛋白质膜分布不均匀。卵内含大小不等的屈光颗粒。 脱蛋白质膜虫卵:受精卵与未受精卵皆可脱掉外层的蛋白质膜,使其变为无色,但卵内结构不变。应注意与钩虫卵相区别。 4.病理标本 来自临床手术病人。 蛔虫性肠梗阻:可看到大量虫体扭结成团阻塞肠腔。 (二)十二指肠钩口线虫(Ancylostoma duodenale) 美洲板口线虫(Necator americanus) 1.钩虫成虫(染色玻片标本) 低倍镜下比较观察两种钩虫成虫的口囊、交合伞形状及其背辐肋分支等形态特征,以区分两种钩虫,其主要鉴别点见表1。 表1 寄生人体两种钩虫成虫的鉴别 鉴别要点 十二指肠钩虫 美洲钩虫 大小(mm) 体形 口囊 交合刺 交合伞 背辐肋 雌虫10~13×0.6 雄虫8~11×0.4~0.5 前、后端均向背面弯曲,体呈“C”型 腹侧前缘有两对钩齿 两刺呈长鬃状,末端分开 撑开时略呈圆形 远端分两支,每支再分三小支 雌虫9~11×0.4 雄虫7~9×0.3 前端向背面仰曲,后端向腹面弯曲,体呈“S”型 腹侧前缘有一对板齿 一刺末端呈钩状,常包套于另一刺的凹槽内 撑开时略呈扁圆形 基部先分两支,每支远端再分两小支 2.钩虫成虫(浸制标本) 由钩虫病患者驱虫后在粪便中收集成虫,保存于5~10%福尔马林液中,用肉眼观察外部形态特征。两种钩虫皆呈乳白色(活时肉红色),半透明,雌虫均比雄虫大,雌虫尾端尖细,雄虫尾端膨大,角皮向后延伸形成交合伞(常闭合,侧面观呈扇形)。十二指肠钩虫前、后端均向背面弯曲,体呈“C”型。美洲钩虫前端向背面仰曲,后端向腹面弯曲,体呈“S”型。 3.钩虫卵(湿片标本) 取固定于福尔马林液中的虫卵悬液滴片,低倍镜观察。两种钩虫卵在光镜下形态极相似,不易区别。椭圆形,大小约为56~76×36~40μm,卵壳薄,无色透明,刚排出人体的虫卵,内含4~8个卵细胞(如粪便搁置1~2天后检查,卵内细胞分裂为多细胞呈桑椹状或发育为幼虫)。卵壳与卵细胞间有明显空隙。 4.病理标本 将犬钩虫成虫寄生小肠的肠壁一段浸制于福尔马林液中而成,肉眼观察其寄生状态,即头端借口囊内钩齿(或板齿)咬附在肠粘膜上,虫体其余部分游离于肠腔内。 二、操作 1.湿片标本(蛔虫虫卵、钩虫虫卵) (1)取保存于福尔马林液中的虫卵悬液一滴,滴于玻片上。 (2)加盖玻片后,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先用低倍镜,光线宜暗些,发现虫卵后,可转成高倍镜并调节光线与焦距,详细观察虫卵结构。 (3)镜检时,要按一定顺序移动,以免遗漏,并防止涂片干燥。 (4)粪便中常有很多与虫卵相似的杂质,如食物残渣、气泡、脂肪滴、动植物细胞、植物孢子等,必须注意与虫卵鉴别。 三、作业与思考题 (一)作业 绘蛔虫受精卵、未受精卵和钩虫卵图。 (二)思考题: 1.如何区别蛔虫受精卵与未受精卵? 2.便后不洗手污染了蛔虫卵,经口食入是否会引起感染? 3.钩虫生活史和蛔虫生活史有那些异同点? 4.钩虫有哪些感染方式? 吸虫 目的与要求 1.熟悉华支睾吸虫、日本血吸虫成虫和日本血吸虫尾蚴的形态特点。 2.掌握华支睾吸虫卵和血吸虫卵的形态特征。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