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 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 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教育面对的不仅是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更为严峻的是人才的挑战。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做到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开拓视野,增强实效。
在当今,如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已经是启动和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十分重要的问题。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而且决定着我国未来的社会发展和民族精神。因此,我们要切实做好这方面的探讨和研究进而求得科学系统的教育方法,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我们认为,素质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它以全面培养教育者高尚的品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基础。因此,努力创设优美的校园环境,营造素质教育的育人氛围,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前提和保证。
近两年来,我校的德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学校德育环境虽然有了一定的转变,但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与国家示范学校德育目标的要求还有距离。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学校教育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人们对德育和智育、现代教育的特点、人才成长规律都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教育部门的有些领导制定政策,尤其是在评价一所学校的业绩时,总是以该校有多少学生考上重点中学和大学为基准;过去学校也以此来评价一个教师的工作;一些家长更是以升学率的高低来评价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好坏,为迎合这些“标准”,一些教育工作者无形中就以智育为主,而相应地轻视学生道德品质的熏陶和培养。学校德育工作也就形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恶性循环。结果是学生成为了智育的巨人,德育的矮子。从我们身边送走的学生中有些走进了名牌大学,可惜有的学生人伦道德缺乏。内心里除了自己,其他什么都没有;或者是除了读书,其他什么都不会。因此,必须一改过去的单以升学率高低评价学校和教师的工作的观念,应当全面考查量,更要从政策上给以引导;上级主管部门必须为校长、教师特别是教师取下“紧箍咒”,给以较宽松的育人环境,让各校办出有自己特色的素质教育。从教职工来看,对德育工作的重要地位认识不足,全员育人意识不强,有的老师看见学生的不良行为,听见学生的不文明语言,怕得罪学生不愿意管,怕学生顶撞不敢管,听之任之,得过且过,甚至绕道走。另外有的老师在教育能力和管理能力上缺乏经验,缺少方法,对后进生转化缺乏信心和耐心,有放弃管理的现象。从学生看,由于多年来的生源情况的结构变化,加上我区所处的地理环境及家长的文化素质、经济条件普遍偏低等多方面不利因素的影响,致使少部分学生缺少最基本的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意识,行为粗野、举止不端、纪律涣散,既不会学习、也不会做人,既不尊重他人、也不尊重自己。上述问题的存在,给学校声誉带来了不好的影响,导致学校德育工作经常处于应付突发事件的被动局面,妨碍了德育工作的有效进行和健康发展。因此,针对我校的实际,我们将整体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学校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具体分解为优化育人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的研究与实践。旨在建设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 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使学生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学会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养成勤劳、节俭、文明礼貌、关心集体、爱护公物、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1、优化育人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目标,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它对学校办学方向起导向作用、对思想情感起动力作用、对操作行为起保证作用。我们党历来重视学校的德育工作,反复强调要切实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要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在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要适应改革开放形势,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社会环境,我们就应当高度重视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及行为习惯的培养,这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工程,是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
2、优化育人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是提高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必要条件。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要按照德育总体目标和学生成长规律,确定不同学龄阶段的德育内容和要求,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方面,要形成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同时还指出:“要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倾向。”这不仅强调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还给新形势下德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