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论国际形势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pdf

发布:2024-07-24约3.64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论国际形势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引言:

20世纪90年代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迎来了多极化的春天。1995年

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开启了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21世纪是一个机遇与竞争、和平与博弈的世纪,同时也是一个较为成

熟的世纪,国与国的交流与竞争在规则之下理性进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

代主题。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没有一个国家能够脱离世界而单独存在,也

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撇开国际的一致行动,利用霸权长久的维持世界的秩序

与国家私利。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多样化,互通有无,保持信

息的沟通是国与国之间建立互信或是建立更紧密关系的基石。因此外交是

基础。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起,中国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

政策,也是不结盟运动的倡议者、支持者与执行者。独立自主,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是中国外交的基础,不管是今天还是过去或是将来都是中国外交

的原则与基础。

万事万物都相互牵连,彼此之间有一个似与太极阴阳之间的转换。肢

体上的平静,未必能过带来口角的休止,或是国与国之间的平等。小国与

大国、强国与弱国并非平等。军事欺压,经济掠夺,外交讹诈比比皆是。

大国之间的外交更是复杂,在这种零和游戏之中唯有以国家利益为基础,

权衡利弊,坚持原则,舍利求仁。才能够刚直而不倒,屹立于地球之上。

那么国际形式的发展对中国外交政策有什么影响呢?

中国人始终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各国发展外交,这

是中国人一直都坚持的外交志向。在外交博弈中,特别是与老牌资本主义

强国的博弈中外交方式、目的与力量正发生着悄然的改变。可以说世界的

发展对于中国的外交博弈是十一柄双刃剑,但是更多的还是趋于好的与我

们有利的方向发展。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已崛起成为世界性

的大国,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不断增加,已成为国际社会的不可或缺的

参与者,但是由于经济利益渗透到全球的每一角落,外交博弈中往往受这

种国家利益的考量或制约。但这改变不了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五

项原则的外交原则!

中国的和平崛起并非一个血腥与暴力的过程,而是一个平缓而又有利

于世界的过程。这体现在,中国经济上实行市场经济制度并融入全球化之

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火车头之一,2009年中国对世界经济的

增长贡献率超过50%,在金融危机大背景下带领世界走出经济衰退,因为

用用十三亿人口的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在军事上,中国一直实行的是

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在维护领土和主权完整的基础上,不用军事讹诈或干

涉别国内政。在意识形态上,中国没用输出中国式的特色社会主义。

当今世界的发展不可逆转,经济将日益繁华,虽然金融危机重创了世

界经济。但这只是资本主义功利与过于自由化而放松监管的结果。世界的

发展潮流,财富的膨胀,多级世界的形成趋势不可改变。外交是维护国家

利益的主要手段与工具。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无外乎是围绕国家利益而展

开。这些利益包括经济利益,资源与能源安全供应、主权与领土完整,国

民尊严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融入全球化。中国也在经济全球化中受益。

自由贸易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2008年中国贸易总量为2.1万亿美元,

占4.3万亿美元GDP的40%,其中出口1.2万亿美元,拉动国民经济快速

增长。中国也成为世界的制造工厂。所以经济利益所触及到的地方,也是

外交的活跃地带,贸易越活跃的地区,外交越是活跃,外交争端也越是激

烈。2009年欧盟,美国,日本分别是中国的第一、二、三大贸易伙伴,也

分别是中国的第一、二、三大出口目的地,中国制造行销这些国家的同时,

贸易摩擦不断发生,外交趋于解决这些贸易争端,在与主要的贸易伙伴的

外交尤为活跃。因此中欧关系、中美关系、中日关系是中国外交的重头戏,

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关系将进一步加强。以往因为中国是贸易顺差国,在

贸易摩擦而引起的外交争端处于弱势地位,但由于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的

经济衰退,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无疑加剧了原本就不休的外交口角争端。

但我认为虽然中国是顺差国,但在经济和外交上的话语权随金融危机的的

爆发而得到加强,这是因为:一、由于国内经济的刺激计划,中国内需市

场不断放大,发达国家需要一个稳步增长的市场,扩大对其出口,来应对

金融危机,并解决后金融时代的问题。二、在金融危机中,由于内需市场

扩大,进口增加,而国际经济后于中国经济复苏,中国出口减少,贸易顺

差减少。金融危机催生的土豆效应(由于经济危机人们对于低档的必需物

品地需求增加而减少价格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