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国的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选编.ppt

发布:2017-04-16约2.42千字共3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的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 ; ; 在将世界划分为“三个世界”的基础上,毛泽东认为,中国反对美苏霸权主义的外交应以第三世界国家为基础,以第二世界国家为联合对象,把矛头指向第一世界的美国和苏联;而苏联的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的威胁更大,因此应把苏联作为反霸的主要打击对象。由此毛泽东进而提出了他的著名的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国际统一战线理论和战略——联合第三世界国家以及西欧、日本也可包括美国在内的国家,组成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国际统一战线。 毛泽东的这一战略,对反霸、以及发展同西方国家的正常关系、改善我国的国际环境、提高我国的国际威望和地位,都起了重要作用。; ;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判断: 第一,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我国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以进行现代化建设; 第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是东西方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全局的集中体现; 第三,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第四,当今世界 两大问题一个都没有得到解决,需要各国人民的长期努力。;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这是世界各种矛盾发展变化和世界抑制战争因素不断增长的合力作用的结果。这包括: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和平成民心所向;经济全球化加深了各国的相互依赖;“核恐怖平衡”对战争的制约作用;世界和平力量的壮大等。;; ; ;邓小平为中国未来的谋划;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全球化。如一架波音飞机的生产,便是由十几个国家分工合作完成的。 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机遇和挑战并存,如加剧国内不同地区或人群间的贫富差距等。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中国抓住了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因而迅速发展壮大,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收获者之一,但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我国和世界人民需要的是各国平等、共存、共赢的经济全???化。;三、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和世界潮流的必然选择。 中国的自身利益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紧密相关: 世界的和平最有利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 世界的繁荣发展也将极大促进 中国的繁荣发展。; 邓小平曾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和平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宗旨就是要在整个世界消除战争,实现永久和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然以此为自己的价值取向,我们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合作的发展,追求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繁荣的发展。;(二)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 ;一、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 ; 在建国前夕,毛泽东就强调,中国必须独立自主,再不容许帝国主义国家对我有一丝一毫的干涉;并明确指出,中国的独立和平等的国际地位,主要靠中国人民自己努力争取。;; “另起炉灶”是指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别国建立的外交关系,而要同各国另行建交。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指要清除旧外交的遗迹,以全新的面貌建立和发展同它国 的友好关系。 “一边倒”是指在西方国家对我敌视的情况下,我国外交只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这方面的一个主要标志是1950年初同苏联签订了中苏同盟条约。但“一边倒”并不意味着放弃独立自主。; 50年代我国在国际外交界的一大建树和贡献是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的核心是第三条。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成为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2)50年代末~60年代末 此期中国外交进行了第一次调整,从“一边倒”改变为反对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 原因: 一是美国继续支持蒋介石政府与大陆对抗,威胁我东南部安全;并且在1961年直接出兵越南,1962年策动老挝右翼军人政变,1964年制造北部湾事件以扩大越南战争,对中国的威胁扩大到我南部边境。 二是中苏矛盾激化,从两党矛盾为主转变为以国家矛盾为主;苏联要我在中印边界争端中对印度让步;为搞苏美缓和,牺牲我利益——要我对台湾缓和,甚至说可让台湾有某种形式的独立;调重兵至中苏、中蒙边境,逐步加大对我军事威胁。;(3)60年代末~70年代末 此时期中国外交再次进行了调整,从反“两霸”改变为“一条线”——主要反对苏联的霸权主义。 原因主要是: 苏联在我边境陈兵百万,已成中国安全的最大威胁,中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之后,再度面临大规模战争的危险;而美国为扭转与苏竞争中的不利境地,谋求同我改善关系。;(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发展(中国外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