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_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pdf
小学数学_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第1页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信息窗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感受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口算和笔算方法,体会算法多样化,经历计算
方法的探究过程,感受、理解计算的算理。
3.培养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抽象思维水平。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用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的道理。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1.谈话导入。
谈话: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到大海边去看看。(课件出示赶海的情境图)请同学们看大
屏幕,瞧,赶海的小伙伴收获可真大呀!
2.梳理信息,提出问题。
提问:仔细观察一下,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相关联的信息能提一个用加法计
算的问题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梳理并随机呈现本节课要解决的两个问题:
①一共捉了多少只蟹?②一共捉了多少只虾?
小结:同学们可真会提问题,提出了有探究价值的数学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先来
解决这两个问题。
3.解决“一共捉了多少只蟹?”的问题,自主探索算法。
(1)理解意义,揭示课题
提问:要解决“一共捉了多少只蟹?”需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谁能来列一下算式?
1
小学数学_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第1页
小学数学_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第2页
还可以怎样列?(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26+12=)
追问:仔细观察这个算式,它与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
小结:你很善于发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两位数加两位数”(板书课题)。
(2)独立思考,探索算法。
谈话:“26+12”怎样算呢?借助你手中的小棒、计数器,摆一摆,拨一拨,算一算吧。
然后把你的想法与同桌讲一讲。咱比一比,看谁想的办法最多!好了,开始吧!
学生独立思考,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掌握信息。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海边情境,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分
类搜集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开门见山的让学生提“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直奔主题,
有助于培养学生定向质疑的思维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对基本的数量关系的理解,培养学生的
问题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交流算法,提升优化
1.全班交流,理解算理。
谈话:刚才,同学们想出了很多好办法,哪位同学先来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
方法1:摆小棒——口算
(1)先让学生边摆边讲展示摆小棒的过程。教师适时引导学生重点观察12根小棒的
摆放位置,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摆放。
(2)电脑回放演示摆小棒的过程。
谈话:小电脑也想学着他的样子摆一摆,请大家来当小指挥。
结合电脑演示的过程质疑:为什么要把一捆放在两捆的下面,两根放在六根的下面?
(3)结合操作过程,梳理口算方法。
谈话:根据刚才摆小棒的过程,你能说一说26+12怎样算吗?借助多媒体的直观手段
引导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