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浙江选考总复习课件专题十六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42.pptx
;1排查基础知识;;一、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b);南宋;南宋;心即理;致良知;1.魏晋南北朝时期,道、佛的传播冲击了儒学的地位。
2.唐中后期:韩愈、李翱的思想,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3.北宋:士大夫们掀起儒学复兴运动,理学就在这场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北宋五子开创理学;朱熹建立了理学体系;陆王心学推进了理学新的发展。宋明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使儒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程朱理学在南宋以后成为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心学在明中期以后得到广泛传播,对中国的政治、文化、教育、伦理道德均产生深远影响。;;;1.道德观:伦理观成为社会道德标准
史料一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统计柱状图;史料二中国的县志中有丰富的女性资料,它们清楚地表明,①妇女的贞节是当地荣誉的象征……对风俗的描述,烈女志的前言,甚至许多地方志的编纂体例都清楚地显示,女性贞节是向外部世界描绘②地方道德标准的综合价值观的组成部分。——《中国婚姻史》
论从史出①程朱理学成为地方道德教化的标准,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②女性贞节观是程朱理学的体现,受地方推崇和强化,成为地方道德标准。;2.修养观:立身行事标准趋向统一
史料①宣圣谕,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能遵守的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②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
论从史出①统治者推广理学主张,理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②民间尊崇信仰理学,作为立身行事的标准。;3.家国观:责任、担当、忧患意识强化
史料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清]戴震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
论从史出反映程朱理学的消极和积极影响。;客观评价宋明理学
(1)积极
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家庭、国家的和谐。
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
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2)消极
①尊卑等级观念。
②重男轻女的观念。
③轻视科学技术的观念。
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
⑤重礼轻法的封建伦理观念,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摧残扼杀人性,压抑思想进步。;心学对理学主张的发展
史料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皆是理,心即理也。
——《陆九渊集》
论从史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心,心即是天理。
史料二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而已。
——《象山先生全集》
论从史出把握天理的方式是用心体悟,无需格物。;史料三王阳明说:“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论从史出天理就在心中,克服私欲,明是非之心,可以达到良知。;1.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相
同
点;2.程朱理学的社会地位
(1)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2)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3)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1.史料理解——心学主张内涵
(2016·10月浙江选考)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认为:“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他所主张的是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心外无物 D.知行合一;2.时空观念——宋明理学家时空分布
(2015·10月浙江学考)“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语出一位著名思想家。他生活在
A.北宋B.南宋C.明代D.清代;解析以具体的行动践行孝道,而不是空谈孝道,与“知行合一”内涵一致,故选B。;4.(2017·普陀学考满分练)《中国哲学简史》称朱熹是“新儒学”的代表。这个“新”在思想上具体表现在
A.“天人感应”和“大一统”
B.“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C.“民为贵……君为轻”
D.把天理与人性有机结合;5.(2017·临安学考满分练)明朝有人提出“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之条理处”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