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12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分布教学设计.doc

发布:2016-11-01约1.04万字共1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 一 章 自然灾害概述 课题 第2节 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分布 第1学时 课程标准 运用地图说明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阅读相关材料,说出地震相关概念以及对震级和烈度的认识; 根据相关图示,结合已有知识归纳世界地震带的分布规律; 通过分析相关资料比较泥石流、滑坡的差异。 【过程与方法】 运用六大板块示意图,在地震灾害的成因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世界地震灾害的主要分布地带,培养读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运用六大板块示意图,在地震灾害的成因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世界地震灾害的主要分布地带。 【难点】 正确描述相关图像数据中所显示的地质灾害的分布情况; 区别泥石流与滑坡。 教学方法、教学资源 【教学方法】 图例探究法 案例分析法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 学案——世界地图空白图 视频:地震是如何产生的;火山为何会喷发;泥石流是如何发生的。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导入 展示图片 展示图片 阅读课文 思考 读图分析 探究活动 小结 知识拓展 探究活动 课外探究 拓展 复习提问:自然灾害的分类? 【1】08年汶川地震新闻照片 读图思考: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其巨大的能量从何而来? 【2】地震的成因示意图 读图明确几个与地震相关的基本概念: 等震线:地面上破坏程度相同的点的连线; 震中距:地面任一点到震中的距离; 地震波:震源释放的能量波,分纵波和横波,纵波速度快,横波造成破坏大; 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 震中:与震源相对应的地面的一点; 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 根据震源深度,地震分为: 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 阅读课本12页,回答以下问题: (1)表示地震强度的指标是什么? 如何确定? (2)反映地震活动所造成的地面和建筑物的破坏程度的指标是什么? 如何确定? ①一次地震有几个震级?几个烈度? ②烈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③你认为同级别的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三者中,哪一种地震的破坏性最大? 读“世界浅源地震震中分布”图,分析: 世界上的地震分布有何规律? 1、环太平洋地震带位于哪些板块的交界地带? 2、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为什么环太平洋地区多地震? 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及分类 (示意图展示) 提供相关资料(见教学资源文件夹——1-2第一学时滑坡泥石流-学生参考课件.ppt) 1995年1月17日,日本神户发生了里氏7.2级地震。读图,回答问题: 1、神户地震的震中位于哪两大板块的交界地带? 2、日本的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中,受神户地震影响较小的是哪两个岛? 3、如果其他条件相同,A、B两地测得的 震级和烈度哪里大,哪里小? 以西南地区为例,说明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归纳中国地震带的分布地区及其规律 按照灾害特点和灾害管理与减灾系统的不同将自然灾害划分为七类: 地震灾害 地质灾害 气象灾害 洪涝灾害 海洋灾害 农业灾害 林业灾害 地震灾害 地震是指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振动现象。 阅读:P13“名词链接” 震级:表示地震本身强度的指标是震级。震级与地震释放出的能量多少相关。目前,国际通用的是里氏震级划分方法。 震级可以根据地震仪器的记录推算得出。 地震烈度:反映地震活动所造成的地面和建筑物的破坏程度的指标。 地震烈度不是通过仪器测定的,而是根据人对地震的感觉和地面及地面上的房屋、工程建筑、器具等遭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来确定的。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但有多个烈度。 地震烈度与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以及 房屋、工程建筑的质量有关。 一般来说, 震级越大,烈度越大; 距震中越近,烈度越大; 震源深度越浅,烈度越大; 房屋、工程建筑的质量越差,烈度越大。 浅源地震破坏性最大。 在世界空白图上画出世界两大地震带—— 【1】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2】环太平洋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位于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交界地带。 板块内部地壳活动相对稳定,板块边界地壳运动活跃,容易出现断裂和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