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分布教学设计.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 一 章 自然灾害概述 课题 第2节 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分布 第1学时 课程标准 运用地图说明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阅读相关材料,说出地震相关概念以及对震级和烈度的认识;
根据相关图示,结合已有知识归纳世界地震带的分布规律;
通过分析相关资料比较泥石流、滑坡的差异。
【过程与方法】
运用六大板块示意图,在地震灾害的成因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世界地震灾害的主要分布地带,培养读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运用六大板块示意图,在地震灾害的成因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世界地震灾害的主要分布地带。
【难点】
正确描述相关图像数据中所显示的地质灾害的分布情况;
区别泥石流与滑坡。
教学方法、教学资源 【教学方法】
图例探究法 案例分析法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
学案——世界地图空白图
视频:地震是如何产生的;火山为何会喷发;泥石流是如何发生的。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导入
展示图片
展示图片
阅读课文
思考
读图分析
探究活动
小结
知识拓展
探究活动
课外探究
拓展
复习提问:自然灾害的分类?
【1】08年汶川地震新闻照片
读图思考: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其巨大的能量从何而来?
【2】地震的成因示意图
读图明确几个与地震相关的基本概念:
等震线:地面上破坏程度相同的点的连线;
震中距:地面任一点到震中的距离;
地震波:震源释放的能量波,分纵波和横波,纵波速度快,横波造成破坏大;
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
震中:与震源相对应的地面的一点;
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
根据震源深度,地震分为:
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
阅读课本12页,回答以下问题:
(1)表示地震强度的指标是什么?
如何确定?
(2)反映地震活动所造成的地面和建筑物的破坏程度的指标是什么?
如何确定?
①一次地震有几个震级?几个烈度?
②烈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③你认为同级别的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三者中,哪一种地震的破坏性最大?
读“世界浅源地震震中分布”图,分析:
世界上的地震分布有何规律?
1、环太平洋地震带位于哪些板块的交界地带?
2、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为什么环太平洋地区多地震?
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及分类
(示意图展示)
提供相关资料(见教学资源文件夹——1-2第一学时滑坡泥石流-学生参考课件.ppt)
1995年1月17日,日本神户发生了里氏7.2级地震。读图,回答问题:
1、神户地震的震中位于哪两大板块的交界地带?
2、日本的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中,受神户地震影响较小的是哪两个岛?
3、如果其他条件相同,A、B两地测得的
震级和烈度哪里大,哪里小?
以西南地区为例,说明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归纳中国地震带的分布地区及其规律 按照灾害特点和灾害管理与减灾系统的不同将自然灾害划分为七类:
地震灾害 地质灾害
气象灾害 洪涝灾害
海洋灾害 农业灾害
林业灾害
地震灾害
地震是指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振动现象。
阅读:P13“名词链接”
震级:表示地震本身强度的指标是震级。震级与地震释放出的能量多少相关。目前,国际通用的是里氏震级划分方法。
震级可以根据地震仪器的记录推算得出。
地震烈度:反映地震活动所造成的地面和建筑物的破坏程度的指标。
地震烈度不是通过仪器测定的,而是根据人对地震的感觉和地面及地面上的房屋、工程建筑、器具等遭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来确定的。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但有多个烈度。
地震烈度与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以及
房屋、工程建筑的质量有关。
一般来说,
震级越大,烈度越大;
距震中越近,烈度越大;
震源深度越浅,烈度越大;
房屋、工程建筑的质量越差,烈度越大。
浅源地震破坏性最大。
在世界空白图上画出世界两大地震带——
【1】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2】环太平洋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位于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交界地带。
板块内部地壳活动相对稳定,板块边界地壳运动活跃,容易出现断裂和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