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_外科感染病人的护理.解读.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预防关键:创伤后早期彻底清创,改善局部循环。 主动免疫——按计划注射破伤风类毒素。 被动免疫 伤后12小时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1500U。 伤口污染严重或伤后超过12小时,剂量加倍。 深部创伤或潜在厌氧菌感染者,1周后再注射1次。 TAT具有致敏性,需做过敏试验。过敏者采用脱敏法注射。 (五)治疗与预防 破伤风死亡率高,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有效提高疗效。 治疗原则: 清除毒素来源 中和游离毒素 控制和解除痉挛(重要环节) 保持呼吸道通畅 防治并发症 有窒息的危险:与持续性呼吸痉挛、误吸、痰液堵塞气道有关。 有受伤的危险:与强烈的肌痉挛有关。 有体液不足的危险:与反复肌痉挛消耗、大量出汗有关。 潜在并发症:肺不张、肺部感染、尿储留、心力衰竭等。 【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 【护理措施】 一般护理 隔离:隔离病房,室内避光、安静,温湿度适宜(15~20℃,60%),室内备好抢救物品、药品,处于应急状态。 减少外界刺激:医护人员走路轻,语声轻,操作稳,使用的器具无噪声;治疗护理应在镇静后集中有序进行,减少探视,不搬动病人。 严格隔离制度:破伤风具有传染性,应采取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交叉感染,如穿隔离衣,病人的用品和排泄五严格消毒处理,敷料焚烧等。 保持静脉通畅:每次抽搐发作后检查。 加强营养:三高饮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轻症病人发作间歇期进食;重症不能进食者应行肠外营养。 病情观察: 生命体征,SPO2,痉挛抽搐次数,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并做好记录。 治疗配合 1、伤口护理:配合医生彻底清创,清除坏死组织和异物,敞开伤口,用3%的双氧水或1:5000高锰酸钾冲洗和湿敷。 2、用药护理: 中和游离毒素:破伤风抗毒素2万~5万U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1000ml中缓慢滴注;以后每日1万~2万U,共用3~6日,或一次深部肌内注射破伤风免疫球蛋白3000~6000U。 控制和解除痉挛:治疗破伤风的中心环节。如能有效控制痉挛,多数病人能获得治愈。 镇静:轻者可用安定、水合氯醛、苯巴比妥钠;重者可用氯丙嗪、杜冷丁、异丙嗪。 抽搐者用柳喷妥钠或肌松剂。必要时做气管切开。 抗感染:应用青霉素、甲硝唑,既可抑制破伤风梭菌的繁殖体,又能控制其他需氧菌感染。注意观察和处理用药的副反应、过敏反应等。 3、预防并发症的护理: 加强安全措施,防止意外,使用牙垫和床栏 床旁准备气管切开包 严格无菌操作,防止肺部感染 加强心脏监护,防止心力衰竭 心理护理:沟通,疏导,消除病人的悲伤恐惧感,使病人能够积极配合治疗。 健康指导: 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注意劳动保护,预防开放性损伤,正确处理伤口。 普及科学接生。 宣传指导破伤风主动免疫或被动免疫。 告知病人家属相关知识,使其理解和配合护理工作。 二、气性坏疽 气性坏疽是由多种梭状芽孢杆菌引起的急性坏死或肌炎,属厌氧菌感染。 主要致病菌为产气荚膜梭菌、水肿杆菌、腐败杆菌、溶组织杆菌等。 梭状芽胞杆菌广泛存在于泥土和人畜粪便中,所以易进入伤口,但并不一定致病。 致病条件: 细菌侵入伤口,尤其是肌肉丰富的下肢和臀部; 厌氧环境; 机体抵抗力低下。 潜伏期:最短为8~10小时,最长可至伤后5~6日。 致病菌在局部生长繁殖,产生多种有害于人体的外毒素和酶。 外毒素和酶可引起组织细胞坏死、渗出; 有些酶可以分解糖和蛋白质产生大量气体,使组织膨胀,蛋白质分解和组织液化产生的硫化氢使伤口有恶臭味。 组织坏死产物和毒素的吸收,引起严重的毒血症,甚至休克及多器官功能衰竭。 【护理评估】 (一)健康史 评估病人的抵抗力 了解有无开放性损伤 有无伤口局部缺氧因素 伤口是否遭受泥土等严重污染 (二)身体状况 症状: 早期患部沉重或疼痛,病情迅速恶化,出现“胀裂样” 剧痛,止痛剂不能缓解疼痛,呼吸急促、烦躁不安。 体征: 局部肿胀明显,压痛剧烈;伤口周围皮肤水肿、紧张、发亮,由苍白→暗红→紫黑,出现大小不等的水疱;皮下有积气,可触及捻发音; 伤口内肌肉坏死,呈暗红或土灰色,如熟牛肉状,无弹性,刀割不收缩也不流血; 伤口中有大量浆液性或浆血性渗出物,混有气泡和恶臭味; 伴有高热(40℃以上),脉率快,呼吸急促等全身中毒症状。 皮肤紫黑、水疱 熟肉样表现 (三)心理-社会状况 病情重,发展快,可能有截肢或死亡的危险,常有极度的悲伤和恐惧感; 截肢后可能出现幻肢痛等幻觉。 (四)辅助检查 血常规——因溶血毒素的作用出现贫血 渗出物涂片——可见大量革兰阳性梭菌 X线检查——了解伤口肌群有无气体 (五)处理原则 彻底清创是预防气性坏疽最可靠的方法。 治疗原则: 抗休克 紧急手术(广泛切开与清创,必要时截肢) 应用大剂量抗生素 高压氧治疗(改变厌氧菌生存坏境) 全身支持疗法(纠正各种失衡),对症治疗等 【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 恐惧 与病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