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四章 生命之源——水4.3《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新版)粤教版.docx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章生命之源——水4.3《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新版)粤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设计意图
本节课以“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章生命之源——水4.3《质量守恒定律》”为主题,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概念,并学会运用该定律解决化学方程式中的质量计算问题。通过实验探究和理论讲解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化学思维。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通过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提高观察、分析、推理和实验操作能力。
2.增强学生的化学思维,学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提升逻辑推理和化学计算能力。
3.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认识到化学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对的是九年级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对化学实验现象和化学原理有一定的了解。在知识方面,学生已学习了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等基础知识,对化学实验的操作和现象也有初步的认识。然而,对于质量守恒定律这一概念,部分学生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因为这一概念涉及化学反应中质量的不变,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在能力方面,学生需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运用数学工具进行计算和推导。由于质量守恒定律的抽象性,学生可能在实际操作和理论应用上存在一定的挑战。
在素质方面,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创新思维需要得到进一步培养。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往往需要与同伴协作,共同完成任务,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此外,学生在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这对于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行为习惯方面,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注意力集中度、实验操作的规范性以及完成作业的积极性等对课程学习有一定影响。例如,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若实验操作不规范,可能会导致实验失败或发生安全事故;若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不高,将影响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化学实验器材(试管、烧杯、天平、滴定管等)、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化学药品(如氢氧化钠、盐酸、硫酸铜溶液等)。
2.课程平台:粤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电子课本、在线教学平台。
3.信息化资源:化学实验视频、质量守恒定律相关动画演示、化学教育软件。
4.教学手段:实物演示、实验操作、小组讨论、课堂提问、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与水相关的现象?”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水现象,如水的蒸发、结冰等。
-教师展示一组与水相关的图片,如河流、湖泊、瀑布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提出问题:“这些现象背后有什么规律呢?”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质量守恒定律。
2.讲授新知(20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和意义,强调其在化学反应中的重要性。
-通过多媒体展示化学实验,如酸碱中和反应、燃烧反应等,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提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假设,并解释其原理。
-教师通过实例讲解如何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尝试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3.巩固练习(10分钟)
-教师出示几道与质量守恒定律相关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教师选取几道典型题目进行讲解,强调解题思路和方法。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实验和计算中的应用。
-教师提醒学生在课后复习相关知识,巩固所学内容。
5.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任务:
1)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和原理。
2)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知识点梳理
1.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即质量在化学反应中保持不变。
2.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a.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原子数在化学方程式中必须相等。
b.化学反应的计算: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可以计算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以及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3.化学方程式的平衡:
a.化学方程式的平衡条件:在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原子数必须相等。
b.平衡方程式的调整:通过调整化学方程式中的系数,使反应物和生成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