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并职校的管理模式初探.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合并职校的运行模式初探
保康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熊正柱 张德华
地处鄂西北的保康县职教中心组建于2009年9月,由原县职业高中和教师进修学校合并而成,集中等职业教育和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电大开放教育和“一村一”大专生培养以及教师继续教育于一体,是一所由县政府主办、县教育局主管的公办学校。学校一校两区,占地87亩,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教职工191人,专任教师166人;45个教学班,2800多名在校生。
一年多来,保康县职教中心立足县情,着眼市场,打造特色,塑造形象,取得了显著成绩,在保持省级“安全文明校园”、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国家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等多项荣誉的基础上, 2009年,成功创建为襄阳市首批“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并相继被授予“全省十佳雨露培训基地”、“重视青年工作先进单位”、“五四红旗团组织”、“价格诚信单位”、“书香校园示范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市级“文明单位”和“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省教育厅职教处雷礼金处长来职教中心视察, 给予了“办学方向非常明确,办学思路非常正确,办学效果非常显著,办学前景非常广阔”的高度评价。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所新组建成立的职教中心,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我们的法宝就是不断立足校情调查研究,不断创新管理模式,不断改革运行机制,以机制促发展,强机制增活力。
保持稳定——破冰之举的关键
一、组建保康县职教中心的背景
保康县职教中心的前身是保康县教师进修学校和保康县职业高中。原县教师进修学校以中职教育、成人教育和教师继续教育为主;原县职业高中以中职教育、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一村一”大学生培训为主。两所学校都有近五十年的办学历史,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为发展县域经济,提高劳动者素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009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吹响了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号角。保康县委、县政府结合县域经济、人才实际,提出要做大做强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放到与普通高中教育同等的地位,大力发展。县教育局立足实际,科学制定了《保康县教育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努力做大职业教育品牌,用一年时间创市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用三年时间创省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用五年时间创国家级 “示范中等职业学校”。明确的目标对于两所学校来说,既是动力,更是压力。说是动力,因为发展职业教育已摆上了县委、县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并有了强有力的政策理论做支撑。但实际情况对于保康职教人来说,压力更甚。要创建示范学校,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两所学校的办学规模都达不到标准。怎么办?县委、县政府、县教育局和两所职校的负责人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做出了一个大胆决策——合并教师进修学校和职业高中,组建保康县职教中心。决策得到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组建职教中心很快进入了实质性操作阶段。
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一个个新问题摆在面前:(1)两所单位实现强强合并,这在保康教育尚属首次,没有先例,没有参照,如何进行?(2)合并后的学校发展方向如何定位?(3)合并后的运行机制怎么办?合并重组后,是分区办学还是统一管理?如果实行分区办学还是一块牌子,两套班子。如果实行统一管理,就必须正视两所学校在地理环境、校园环境等方面的问题,机制如何运行?(4)原两所学校都合并后领导班子成员如何设置?两所学校原有的中层干部如何安排?(5)两所学校地理位置不一样,教师进修学校在城区内,职业高中在十几里外的郊区,合并后教职工如何优化重组?教职工的思想是否会发生变化?(6)两校区的教育资源如何整合?生源如何保证,学生如何分配?如何管理?如何安置?一系列的问题、矛盾让合并领导专班成员开始重新审视、慎重思考合并问题。
二、班子成员分工及机构设置
两所学校合并,稳定是关键。首先要解决的、最难解决的就是人心稳定问题。原职业高中和教师进修学校的领导班子均为一正三副,这些原校级领导如何安置?新组建的职教中心经过慎重考虑,报县委组织部和教育工委批准,共设7名班子成员,均从原学校校级干部中产生,教育总支设1名书记、2名副书记、4名委员(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纪检委员、青年委员)。行政职务上设1名校长,3名副校长。原土门校区的书记担任职教中心书记,负责全校的党建工作,配合校长抓好全校行政工作,负责土门校区的日常行政工作;原教师进修学校校长任职教中心校长、副书记,负责全校的行政管理工作,配合书记抓好党建工作,并负责城关校区的日常事务工作;其他班子成员都根据特长做了相应分工。职教中心总部设在城关校区,两校区分别设校级干部办公室,土门校区的校级干部另在城关校区总部设立办公室,每周3名同志定期到总部办公一天,及时阅处各种相关文件,互通信息,沟通交流。每周定期召开班子会,及时通报各分块工作情况,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