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城镇居民储蓄存款模型的计量经济分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关于我国城镇居民储蓄存款模型的计量经济分析
内容摘要本文利用我国1978年以来的统计数字建立了可以通过各种检验的城镇居民储蓄率的模型,对我国城镇居民储蓄存款情况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对该模型的经济含义分析得出各种主要因素对我国城镇居民储蓄存款数量的影响程度,影响着货币的供给量,宏观调控的力度和效果,因此,这有助于帮助大家认清现状,但对此问题的探索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了解国情,根据经典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收入的变化会直接决定着储蓄的变化。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即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储蓄量减少。可支配收入是指居民户在支付个人所得税之后,在收入即定的条件下,我们选用的利息率是根据当年变动月份加权平均后的一年期储蓄存款加权利率。
3.物价水平
物价水平会导致居民户的消费倾向的改变,收入分配的均等化程度越高,社会的储蓄倾向就会越低,在国际上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很多,因而必须立足于中国的国情。
1998年后出现了明显的供给过剩,投资、消费膨胀的内在动力明显不足,同时市场经济发育不成熟,从而不能形成一种有效地传导机制,市场化的改革对人们的经济行为、心理行为带来了很大影响。
投资者开始考虑投资回报,我们的微观经济层面已生长出一种内在的约束机制,微观主体内在约束机制较强与宏观经济市场传导机制不畅之间的矛盾,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居民对社会经济形势的预期、可选择的投资渠道、信贷消费的发展、利率因素的影响、假性存款的影响、消费领域的信用等级、高收入阶层消费状况、就业形势压力、体制改革、居民收入水平等。
由于我现在的时间和能力有限,选取一部分变量进行研究,只建立我国城镇居民储蓄存款模型进行研究。本文选用当年的收入增长率来考察收入因数对储蓄率的影响。用城镇居民的储蓄率作为被解释变量。另外还选取了中国1979年到2002年的各年的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一年期储蓄利率和通货膨胀率作为解释变量。
四、数据及处理
本文模型数据样本为从1979-2002年。
年份 城镇居民储蓄率 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 一年期储蓄利率 通货膨胀率 城镇居民基尼系数
1979 00.264869934 3.78 0.02 0.16
1980 00.220385089 5.04 0.059804 0.15
1981 00.104176446 5.4 0.024052 0.15
1982 00.139165412 5.67 0.01897 0.15
1983 00.093723563 5.76 0.015071 0.16
1984 00.245357008 5.76 0.027948 0.19
1985 00.184241122 6.72 0.08836 0.19
1986 00.280700971 7.2 0.060109 0.2
1987 0.2175453 0.167515864 7.2 0.072901 0.23
1988 00.219728929 7.68 0.185312 0.23
1989 0.2721202 0.199827095 11.12 0.177765 0.23
1990 00.123579703 9.92 0.021141 0.24
1991 00.163667824 7.92 0.028888 0.25
1992 0.3016907 0.228819425 7.56 0.053814 0.27
1993 0.3199061 0.311233327 9.26 0.131883 0.3
1994 00.397210898 10.98 0.216948 0.28
1995 00.261076104 10.98 0.147969 0.28
1996 00.198208003 9.21 0.060938 0.29
1997 00.127739779 7.17 0.007941 0.3
1998 00.108852141 5.02 -0.026 0.295
1999 00.134557035 2.89 -0.02993 0.3
2000 0.1239205 0.125688358 2.25 -0.01501 0.32
2001 002.25 -0.0079 0.33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