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素材在写作中的应用教学案例 .pdf
操千曲尔后晓声,观千剑尔后识器。——刘勰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素材在写作中的应用》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
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多方面地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写作素材的缺乏一直
是困扰学生写作的一个难题,学生的作文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内容空洞,素材贫乏、陈旧,
毫无新意。如何去“多方面地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成为语文作文写作的软肋。在教学的
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往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舍近求远去寻找课外作文素材,而把藏
有巨大素材资源的课本中的文言文给忽略掉。如何改变这些现象呢?我们以为将文言文教学
和作文教学巧妙地融合,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就地取材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捷径。但在常规
文言文教学中,对于一篇文句优美的文言文,往往把重点放在解决字词句的疏通上,串讲课文,
逐段逐字地翻译,而优秀文言文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人物事迹,典故哲理常常被忽视。这
些忽视的材料完全可以作为作文素材,运用于写作之中。教师通过引导,可以让学生充分
利用好自己手头上的已有资源,学会更好的运用这些材料,使之成为自己作文中的亮点。
案例分析:
【片段一】
师: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们怕写作吗?”
生:(畅所欲言)“怕”,“不怕”,……
师:有的同学怕写作文,那究竟怕什么呢?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生答,教师总结出发言要点)
师:构思平淡、语言贫乏、素材平凡……如同学们所说的,确实有很多的因素,造成了
我们在写作时文思枯竭,言语乏味。因此,常听到有同学感叹“作文难,难于上青天”。
问题有很多,今天我们来解决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课本文言文素材的挖掘、运用”。
(板书)
同学们从小到大写了那么多作文,写到最后却无话可说,无材可用。这到底是为什么
呢?想想看,我们从小学开始到现在,读了多少语文课本,写作的材料会少吗?我觉得恰
恰是太多了。材料太多,看得你眼花缭乱,竟不知如何取舍,如何运用了。这真可谓是:
“捧着金碗去讨饭,躺在金山上哭穷”。
为了证明我并非言过其实,我们先来读一个高考满分作文片段(幻灯片):
2012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让未来记住今天》的写作片段:
陶渊明也许遇到了不顺心的事,五斗米岂能让他移白首之心,在“复得返自然”后,
陶渊明走出了他自己时代的足迹,也许是魏晋时代那特有的无拘无束超逸的时风,也许是
他本身就想过“有趣”的生活,总之陶渊明让未来记住了他。
又如《任尔东西南北风》中片段:
恍惚间,我想到一个熟悉的名字,那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在仕途失意时,在与家人分
隔两地只能对月怀远时,他仍不忘送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这是何
等的旷达胸襟!我知道,接踵而来的磨难让东坡品尝到“寂寞沙洲冷”的酸楚,让他不禁
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黄睎
洒下“点点离人泪”,而最终,他选择了坚守自己的理想,游遍祖国山川,留下“大江东
去”的豪迈,留下“樯橹灰飞烟灭”的气概,留下“会挽雕弓如满月”的壮志。他始终记
得自己的使命,不管处于什么状况都不曾放弃。执著的东坡,你为华夏文化留下了多少令
人惊羡的词章!
又想到“人比黄花瘦”的易安――我最敬佩的女词人。她坎坷的人生,向来让人唏嘘不
已:她的晚年,战事不断、丈夫亡故、书画财产被扫荡一空,一下子就跌入到贫困的深渊。
在那么多的挫折面前,易安没有逃避,或许她的词中还有“最难将息”的时候,有舴艋舟
载不动的“许多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