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笔记--循环系统.pdf
第二章循环系统疾病
§1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指在静脉回流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原心脏损害引起心血量减少;不能
满足组织代谢需要的综合征。
心肌收缩力下降使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
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为主要表现。极少情况下是指舒张性心力衰竭。故多称充
血性心力衰竭。
(-)病因
1.基本病因
(1)原性心肌损害
1)缺血性心肌损害:节段性心肌损害有冠心病心肌缺血和(或)心肌梗死,心肌
炎,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和限制型心肌病。
2)心肌代谢障碍性疾病:例如糖尿病心肌病,维生素B1缺乏性心脏病及心肌淀
粉样变性。
(2)心脏负荷过重
1)前负荷过重:①心脏瓣膜关闭不全,血液返流,如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二尖瓣
关闭不全等;②左右心或动静脉分流性先天性心血管病如房间隔缺损或室间隔缺
损、动脉导管未闭等;③伴有全身血容量增多或循环血量增多的疾病如慢性贫血动
脉静脉疹,脚气病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心脏的容量负荷也必然增加。容量负
荷增加早期,心室腔代偿性扩大,以维持正常心排血量,但超过一定限度即出现失
代偿表现。
2)后负荷过重:见于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高压、肺动脉瓣狭窄等左、
右心室收缩期射血阻力增加的疾病。为克服增高的阻力,心室肌代偿性肥厚以保证
射血量,持久的负荷过重,心肌必然生结构和功能改变而终至失代偿,心脏排血
量下降。
2.诱因
(1)感染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最重要的诱因;感染性心内膜炎作为心力衰竭的
诱因也不少见,常因其病隐袭而易漏诊。全身感染可是诱因之一。
(2)心律失常,心房颤动等快速性心律失常以及严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均可诱
心力衰竭。
(3)水电解质紊乱血容量增加如摄入钠盐过多,静脉输入液体过多、过快等。
(4)过度体力劳累或情绪激动如妊娠后期及分娩过程,暴怒等。可加重心脏负
荷。
(5)治疗不当如不恰当停用洋地黄类药物或降压药,利过度等。
(6)原有心脏病变加重或并发其他疾病如冠心病发生心肌梗死,风湿性心瓣膜病
出现风湿活动,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或贫血等。
(7)环境气候急剧变化。
(二)病理生理
1.代偿机制
(1)FrankStarling机制,左心室功能曲线,考生要理解其含义。
2()心肌肥厚,即心肌代偿重构过程,当肥厚不足以克服室壁应力时.,左室发生
不可逆的功能减退。
3()神经体液的代偿机制,神经内分泌激活可增强心肌收缩力使心排量增加,外
周血管收缩,增加水钠潴留加重心脏负担。
1)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
2)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R(ASS)激活。
3)心力衰竭时各种体液因子的改变
①心钠素有很强的利作用。
②VPA(DH)发挥缩血管、抗利、增加血容量的作用。
③缓激肽
3.关于舒张功能不全
(1)主动舒张功能障碍心室压力容量曲线向左上移位。因能量供应不足Ca2+不能
及时地被肌浆网回摄及泵出胞外而引起。
2()由于心室肌的顺应性减退及充盈障碍,它主要见于心室肥厚如高血压及肥厚
性心肌病时。
三()心力衰竭的类型
1.左心衰、右心衰和全心衰
2.急性和慢性心衰
3.收缩性和舒张性心衰
(四)心功能的分级
(1)主要是根据患者自觉的活动能力划分为四级:
I级:患有心脏病但活动量不受限制,平时一般活动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
或心绞痛。
n级:心脏病患者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但平时一般活动下可出
现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山级:心脏病患者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小于平时一般活动即引起上述的症状。
w级:心脏病患者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状态下也出现心衰的症状,体力活
动后加重。
2()第二种是客观的评估,即根据客观的检查手段如心电图、负荷试验、X线、
超声心动图等来评估心脏病变的严重程度,分为A、B、C、D四级:
A级:无心血管疾病的客观依据。
B级:客观检查示有轻度心血管疾病。
C级:有中度心血管疾病的客观证据。
D级:有严重心血管疾病的表现。
一、慢性心力衰竭
在我国,瓣膜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