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作业成本法背景.pdf

发布:2024-12-14约2.22万字共1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背景资料

成本管理方法的发展

一、古代成本管理

(一)管仲的成本思想

管仲治国,重视节、俭和发展经济,以增强国力。“仓廪实而知礼节,衣

食足而知荣辱。”“审度量、节衣服、俭财用,禁侈靡,为国之急也,不通过若

计者,不可使用国。”表现了他把经济的发达,富国富民看作是政治修明,社会

安定的基础和前提。(《管子·八观》)管仲从政治上论及了主俭与节用的重

大意义,他把统治者的奢侈当作民贫难治的原因之一。为了使人民贫富有度,

必须要求统治者消费有度,“富室必有度”,才能“取于民有度”。失度必重敛于

民,“民贫则难治也”,因为这会扩大和人民的矛盾,动摇其统治地位。所以节

用和主俭是富国富民,“为国之急也”。管仲主俭,认为“国侈而用费,用费则

民贫,民贫则奸智生,奸智生则邪巧作。故奸邪之所生,生于匮不足;匮不足之

所生,生于侈,侈之所生,生于母(无)度。”(《管子·八观》)“故圣人之制事

也,能节宫室,适车舆以实藏,则国必富,位必尊。”(《管子·禁藏》)“明主

之务,在于强本事,去无用,然后民可使富。”(《管子·五辅》)为了缓解矛盾,

巩固其统治地位,从而主张节用,富国富民。“故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

小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不止,国虽大必危。”(《管子·权修》)可见,管仲

主张节用既有经济意义,更有政治目的。这点与诸子各家的节用观是不一样的,

其鲜明的政治色彩是十分明显的。

《管子》曾列专篇《侈靡》宣扬其主张侈靡的观点,其他诸篇也多次谈及

侈靡的必要。《管子》曰:“不侈,本事不得立。”“上(君)侈,而下(臣)靡,而君

相得,上下相亲,则君臣之财不私藏,然则,贫动肢(劳动)而得食矣。”(《管子·侈

靡》)《管子》看来,侈靡有利于扩大消费,推动生产,增加就业,体现了消费

对生产的反作用的思想。16,17世纪,西方也曾出现类似观点,如重商主义者海

克雪尔说:“奢侈有利,节俭有弊”。他把富人节俭看成是工人失业的原因。拉

斐码斯认为:“购买……奢侈品者都是为穷人谋生计;彼吝啬守财之徒倒使穷人贫

困以死。”而威廉·配弟则认为建造凯旋门之类的工程虽然穷奢极侈,但“这些

费用还是要流回到酿酒师、面包师、裁缝、鞋匠等等的钱袋中去的”。(凯恩斯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管子》认为俭和侈的作用不是绝对的,各有利弊,关键是把握俭和侈的

限度,俭是好的,但它又有限制消费,影响生产的消极一面;侈是不好的,但它

又有扩大消费,促进生产的积极一面。问题在于要“知量”和“知节”,俭侈有

度,过头了都会走向反面。

(二)孔孟的成本观

孔丘主张“惠而不费”的利益原则和成本观念。认为“小人喻于利”,主张

1

在使用“小人”即庶民从事各种生.产劳动和服役时,必须使他们得到一定的经

济利益,即“惠则是以使人’。(《论语·阳货》)至于应给多少“惠”才能调动

其积极性,他提出一个原则是“惠而不费”,意思是,劳动者受惠觉得自己得到

物质利益,对管理者,统治者来说,却没有多少花费(费用),甚至是“不费”。

这是因为劳动者受到了“惠”可提高积极性,能为统治者生产更多的劳动产品,

统治者付出的代价却是“不费”的。实际上就是以尽可能少的耗费(代价)取得尽

可能多的成果的经济原则。在中国历史上首先提出这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经济原

则的正是孔丘。

为了体现这个经济原则,孔丘提出了“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尧白》)

的观点,让劳动者感觉到自己是在从事能获得利益的劳动,而实际上其获得的

利益也是劳动者自己生产出来的,劳动者得了惠是自己的成果,而统治者并未

付出什么,这自然是“惠而不费”了。孔丘在这里所说的费也就是耗费,付出

的代价,亦即成本的意思。

孔丘还主张勤俭节用与礼义道德规范,曾指出:“节用而爱人,”(《论语·学

而》)宣扬:“礼,与其奢也,宁俭。”(《论语·泰伯》)把“俭”或“节用”作

为管理经济的重要原则。孔丘的节用思想主要是针对统治者的消费而言的,“奢

则不逊,俭则固”,(《论语·述而》)。在他看来,消费是有等级之分的,凡是

生活享受不超过“礼”为这一等级所规定的标准,就被视为“节用”或“俭”;

如果超过“礼”所规定的标准享受,则被指责为“奢”。所谓“用不伤义”,“俭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