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六章 物质的物理属性 一 物体的质量说课稿 (新版)苏科版.docx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物质的物理属性一物体的质量说课稿(新版)苏科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物质的物理属性一物体的质量
2.教学年级和班级:八年级
3.授课时间:2022年10月15日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2.提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质量的过程。
3.强化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4.增强学生对物理量概念的理解,提高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质量的定义,区分质量与重量的区别。
-掌握测量物体质量的方法,包括天平的使用和读数。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理解在封闭系统中,质量是守恒的。
-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2.教学难点:
-理解质量是物体本身的属性,不随位置、状态、形状和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正确使用天平测量质量,包括天平的调平、放置物体和读数等操作。
-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特别是对于封闭系统的理解。
-将质量的概念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如物体的浮沉、平衡等。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物理实验室、天平、砝码、量筒、水、实验记录表
-课程平台: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
-信息化资源:质量守恒定律动画演示、质量测量相关视频资料
-教学手段:实物演示、小组合作实验、课堂讨论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教师展示生活中不同物体的图片,如手机、书本、水果等,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物体的共同特点吗?”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引出质量的概念,并提出问题:“什么是质量?如何测量物体的质量?”
3.激发兴趣:教师简要介绍质量的物理意义,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理解质量的定义:讲解质量的物理意义,强调质量是物体本身的属性,与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无关。
2.掌握测量方法:讲解天平的使用方法,包括调平、放置物体、读数等步骤。
3.实验演示:教师演示天平的使用过程,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4.质量守恒定律:讲解质量守恒定律,强调在封闭系统中,质量是守恒的。
5.举例说明:结合实例,讲解质量守恒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化学反应、物体的浮沉等。
三、巩固练习(15分钟)
1.课堂练习:布置一些关于质量的计算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练习中的问题,共同解决问题。
3.教师巡视:教师巡视各小组,解答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环节:教师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提问,如质量的定义、测量方法、质量守恒定律等。
2.学生回答: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教师提问:教师提问关于质量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学生回答:学生回答问题,展示自己的理解。
3.教师点评: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纠正错误,强化重点。
六、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1.思考问题:教师提出一个与质量相关的生活问题,如如何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烹饪过程中的现象。
2.学生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3.总结分享: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教学过程流程如下:
1.导入环节(5分钟)
2.讲授新课(20分钟)
-理解质量的定义(5分钟)
-掌握测量方法(5分钟)
-实验演示(5分钟)
-质量守恒定律(5分钟)
-举例说明(5分钟)
3.巩固练习(15分钟)
4.课堂提问(5分钟)
5.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6.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总用时:45分钟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物理实验室:提供更多种类的天平和砝码,以便学生进行不同实验,如测量不同形状物体的质量、不同物质的密度等。
-自然科学杂志:介绍有关物质属性和测量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如精密测量技术、纳米技术等。
-物理教学视频:收集一些关于质量测量的科普视频,如“天平的历史”、“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演示”等。
-实际应用案例:收集一些实际应用案例,如工业生产中质量控制的例子、日常生活中的质量测量等。
2.拓展建议:
-学生可以尝试设计实验,比较不同物质的质量和密度,如使用不同材质的球体,观察其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鼓励学生利用家中常用物品进行质量测量,如使用厨房秤测量食物的重量,了解日常生活中的质量概念。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实验室或工厂,了解质量测量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