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精品课程.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人力资源管理精品课程
第一章 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①
案例:神驼物资运输有限责任公司[ ]
蒋大奎和陆模1984年考入同一所大学管理工程系本科不久,就十分投契。
这对密友成绩都很优秀,尤其英语成绩更为突出。他俩1988年又一起被同一家
合资企业招聘,分别在营销和人力资源部门工作。之后他俩又都考入本地一家大
学的业余工商管理硕士班,经过三年苦读,获得了MBA学位。1996年初,他俩
觉得不再为洋老板打工,自己出去闯天下,自立门户的条件已成熟,便一起递上
了辞呈。
首先遇到的难题是资金不足。幸运的是,遇上一位对他俩才华很欣赏的大款
李天霁,答应鼎力支持。蒋、陆二人分析了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又做过初步市场
调研后,决定涉足中、短途公路物资运输。经过筹备,办起了“神驼物资运输有
限责任公司”,李先生是大老板,任“董事长”,蒋、陆分任“董事兼正、副总
经理”。董事会决定,先小规模试探,买下三台旧卡车,择吉开张。
蒋、陆两人既兴奋又不安,毕竟是头回下水,心中没底啊。但他们是MBA,
对管理理论是熟悉的,知道应该先务虚,再务实,即先制定公司文化与战略这些
“软件”,再搞运营、销售、公关等这些“硬件”。(参见第18页,麦肯锡的
7S模型)
他们观察本地公路运输服务业,觉得竞争者虽多,但彼此差异不大,不见特
色,这正犯兵家之大忌。“神驼”必须创造自己独有的特色!经仔细推敲,决定
“神驼”就是要在服务方面出类拔萃,这指的是货物运输的质量(完好率)、及
时性和低成本。他们为公司拟定的企业精神(参见第18页,企业文化阶段)是
四个字——服务至上。但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适当的人来保证。蒋、陆二人觉得
在这创业阶段,公司结构(参见第24页,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设置与职权)与人
员都必须贯彻“少而精”原则,为此,组织结构只设两层,他俩都不要助理和秘
书,直接一抓到底。分配上基本是平均的,工资也属行业中等,但奖金与企业效
益直接挂钩,部分奖金不发现金,改取优惠价折算的本企业股票(参见第8页,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之双赢性与互惠性)。基层的职工只分内、外勤,外勤
即司机和押送员,内勤则是分管职能工作的职员,他们的岗位职责并不太明确,
而是编成自治小组,高度自主,有活一起干,有福一同享,分工含混,可多学技
能知识,锻炼成多面手(参见第23页,人力资源管理的多面手)。
这种设计会带来两个他们已预计到的问题:一是工作很累,忙起来简直不分
昼夜,也没有周末休假,尤其是他们俩自己(参见第14页,分工的重要作用之
泰勒的贡献)。但他们并不在乎,说:“反正年轻,劲使不完,身体累不垮,创
业维艰嘛。”二是职工们必须有极大自觉性,高度认同公司的价值观与目标。
为此,他们在选聘职工时十分仔细,精心考查,单兵教练,一定要文化高的,
有理想主义色彩和创业精神的。好不容易选出了十个人(参见第2页,人力资源的
概念与特征),有刚毕业的大学生,有小学教师,共青团干部,还有个别是复员军
人。蒋、陆两人轮流向他们介绍公司的宗旨和目标,说明这是一种值得一搏的尝试,
不接受这些的请另觅高枝。
头 大半年确实很辛苦,但似乎是得大于失的。这种团结一致、拼命向前的
气势和决心,确实使“神驼”服务质量在用户中一枝独秀,口碑载道。本来是派
人上门招引用 户,半年下来,反是用户来登门恳请提供服务;用户们还辗转相
告,层层推荐。“神驼”的业务滚雪球似的增长,蒋、陆二人已有些应接不暇了。
在开业将近一周年的某个晚上,夜阑灯尽,蒋、陆二人刚歇下来喘口气时,
他俩都意识到公司必须扩大了。这本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但规模大了,业务量不
仅增多,而且性质上复杂起来,原有的两级式扁平结构应付得了吗?但要招新人,
去哪儿能找这么多有这种“书呆子傻劲”的铁哥儿们呢?若降低录取标准,新来
的人还会吃这一套吗(参见第8页,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再说,如果结构
复杂化,分工细了,层次多了,原来那种广而不专的“多面手”们还能胜任吗(参
见第10页,人力资源开发)?蒋“总经理”和陆“副总经理”默默地陷入了沉思。
第二节 人力资源管理的产生与发展
一、人力资源的概念与特征
(一)什么是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这一概念最早在康芒斯的著作中提到过,但真正接近我们现在所使
用的人力资源概念的,是彼得·德鲁克于1954年在其著作《管理实践》中首先
正式提出并加以明确界定的。德鲁克之所以提出这一概念,是想表达传统人事管
理所不能表达的意思,他认为,与其他资源相比,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