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研究生复试—供给侧改革.docx

发布:2018-12-29约1.04万字共1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新常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如何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正确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如何围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做好全年经济工作?新年伊始,权威人士接受本报独家专访,全面解读、深入阐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含义是什么?权威人士认为,从国情出发,不妨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样一个公式来理解,即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要消除认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实行需求紧缩、就是搞新的“计划经济”这两种误解。 当前为什么要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权威人士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智慧,从理论到实践不断探索的结晶。这是大势所趋、形势使然,是正确认识经济形势后选择的经济治理药方,也是问题倒逼、必经关口,是解决中长期经济问题的根本之道。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项工作重点应当怎么转变?权威人士表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要努力实现十个方面工作重点的转变。各地区各部门都要以“十个更加注重”为标尺,对不上的事不能再干,对得上的事要加把劲干,努力化大震为小震,积小胜为大胜。 在这次改革中,如何正确把握宏观经济政策的总体思路?权威人士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五大政策支柱”,即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五大政策支柱”整体融合、有机结合、相互配合,是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哪些重点任务?权威人士指出,战略上要着眼于打好持久战,坚持稳中求进,把握好节奏和力度;战术上要抓住关键点,致力于打好歼灭战,主要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既要有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韧劲,也要有立说力行、立竿见影的狠劲。 社会能否承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一些冲击?权威人士坦言,阵痛不可避免,但也是值得的。阵痛是可承受的,但切不可大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一个窗口期,但窗口期不是无休止的,问题不会等我们,机遇更不会等我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不得不迈过的坎、不得不闯过的关,必须加快步伐,加紧推进。 怎样确保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预期成效?权威人士强调,要深化认识、下定决心,硬碰硬地干下去。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排除干扰,心无旁骛,牢牢把握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几个重大原则,即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合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正确指向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 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挑战主要表现为“三期叠加”和“四降一升”。 “三期叠加”的第一个“期”,叫经济增长换挡期。“换挡”,意味着GDP增速进入下行轨道。第二个“期”,叫结构调整阵痛期。中国经济的投资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等多年来存在结构失衡的问题,需要进行调整。但是调整并不容易,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第三个“期”叫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过去一段时期对付增速下降的办法主要是用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刺激,这造成了货币超发、债务积累等问题,需要加以消化。 “四降一升”具体来说是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增幅下降和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一方面,工业品出厂价格已经连续四十多个月下降,而生产成本却没有随之下降,因而导致企业利润和国家财政收入的下降。另一方面,前期刺激政策使企业和各级政府的债务增加得很快,杠杆率迅速提高。这样,在某些环节上就出现了资金链断裂和“跑路”的现象,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也在增加。 两种分析框架和两种对策思路 多年来,探寻经济增速下降的原因、从而提出应对方策,一直存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归因于需求方的因素,即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等“三驾马车”的力量不足,另一种是归因于供给方的劳动、投资和效率(全要素生产率)等因素发生了变化。 已故日本经济学家青木昌彦在2015年3月25日为中国 HYPERLINK /news/finance/ \t _blank 金融40人论坛提供的论文《从比较经济学视角探究中国经济新常态》中把上述两种分析法分别命名为“需求侧因素分析”和“供给侧因素分析”。以后许多中国经济学家也沿用这种表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