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上市融资问题的研究文献综述.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文献综述
民营企业上市融资问题的研究
在经过了改革初期的原始积累阶段后,民营企业步入了关键的成长期,成为支撑和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我国民营企业在获得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约束,其中金融约束就是一个方面,融资难已成为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第一家民营企业深华源在1992年实现上市融资后,许多民营企业纷纷把上市融资作为新的重要的融资模式;2001年核准制的实行,催生了民营企业上市的高潮。上市狂潮伴随着家族财富的急剧膨胀和上市的巨大诱惑,一时间,上市成为民营企业所热衷的话题。
1 民营企业的定义
对于民营企业的概念,目前理论界仍在进行广泛的争议。刘纪鹏(2001)(2001)(1987)融资是指为支付超过现金的购货款而采取的货币交易手段,或为取得资产而集资所采取的货币手段。吕晓伟(2002)广义的融资是指资金在持有者之间流动以余补缺的一种经济行为这是资金双向互动的过程包括资金的融(资金的来源)和融出(资金的运用)。狭义的融资只指资金的融入(1958)MM定理。在MM之后,许多经济学家从公司财务角度讨论了企业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并对MM定理做出了各种修正。
20世纪70年代,斯科特(1976)(1973)平衡理论认为,制约企业无限追求免税优惠或负债的最大值的关键因素是由债务上升而形成的企业风险和费用。企业债务增加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甚至破产的可能性也增加。随着企业债务增加而提高的风险和各种费用会增加企业的额外成本,从而降低其市场价值。因此,企业最佳融资结论应当是在负债价值最大化和债务上升带来的财务危机成本以及代理成本之间选择最适点。换言之,正是这些约束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破产机制致使企业不可能实现100%的债权融资结构,理想的债务与股权比率就是税前付息的好处与破产和代理成本之间的平衡。这一理论也可以说是对理论的再修正,从而更接近实际。20世纪80年代,经济学家唐纳森(1978)(1984)对民营企业来讲,最棘手的问题是融资问题,民营企业发展到现在靠自有资金是不够的,现有的金融体系对民营经济无论从观念上、体制上还是技术上,对民营经济融资支持力度不如国有企业。(2006)(2007)企业发展要融资,一块是靠银行的间接融资,一块是靠股市的直接融资。银行主要是国家银行,另一方面是大银行,国家银行不太愿意给私人贷款,大银行不太愿意给小企业贷款,嫌麻烦,贷款成本高,因此尽量款给大企业。民营企业上市受到很多限制,因此中国现在有一千多家上市公司主要都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上市很少。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是一个大问题。(2008)(1)从企业自身而言:民营企业由于经营规模比较小,盈利能力比较差,从而抗风险能力差。(2)大部分中小民营企业的管理人员素质较差,缺乏精通相关专业知识。(3)民营企业缺乏可以提供担保的上级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且自身规模不大,担保责任难以落实;有时甚至通过“两本账”的财务手段来欺骗银行,造成信贷资产流失。从金融和资本市场而言:(1)贷款担保制度效率低下。(2)股票、债券发行的政策性歧视。
3 对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利弊的研究
融资难已成为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难题,如何突围而出,将企业做大做强是现代企业最关注的问题。许多民营企业纷纷选择上市融资这条途径,盲目跟风上市也让不少企业尝到了自食其果的滋味。
汪炜副教授(2003)认为,民企上市有4点好处:一是能够改善企业的融资环境。二是能够有助于企业产权清晰化;三是股权分散,有助于企业分化风险;四是能够改善企业的智力结构。企业上市必然要改革原来一些落后的管理体制和财务制度,使之向透明化、科学化方向发展。(2006)(2003)(2009)(1)(2)(3)(2006)对于我国处于成长期的民营企业来说,上市融资充满了风险和陷阱。首先是国内上市的时间和隐性费用陷阱。对于一家民营企业来说,从准备上市到上市成功,通常要3到5年,这样漫长的上市周期是民营企业所无法忍受的。在内地上市隐性费用高昂也是民营企业不得不慎重考虑的因素据估计,内地上市成本通常占融资额的5%以上。(2010)民营企业尽量在境内上市,不要轻易去境外上市。如果企业发生危机,在境内上市可以找到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而在境外上市则很可能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比如国美,很多民企想帮助黄光裕但是因为受到外汇管制,爱莫能助。境内资本市场是民企的表演舞台,境外资本市场对于大部分农民出身的企业家来说,弄不好就是一个血腥的屠宰场。(2009)(2003)灵魂是没有国界的,国际经济的一体化和国际化最终以资本一体化为首要标志,外国资本的灵魂自由地进入中国企业的“躯体”,如果他没有破坏掉“躯体”,那他就仍然为中国经济创造GDP,并向中国政府纳税。(2002)(2006)20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民营经济得到了大力发展,我国取得的经济成就与民营企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