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式学习法在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应用.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主题式学习法在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应用
摘 要:主题式教学是以内容为中心、以教为中心的学习方法。本文主要介绍了主题式学习法在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主题式学习 计算机 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0)02-0038-01
主题式学习是指学生围绕一个或多个经过结构化的主题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以内容为中心、以教为中心的。围绕着学生感兴趣的一些宽泛的学科、社会或生活主题,将技术以工具的形式纳入学习过程,让学生通过资料的搜集整理、问题解决、主动探究等实现对主题的深入理解,实现学科知识的整合、学习与社会的整合、学习与学生自身的整合,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学习的迁移。
一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学习主题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目前,职业教育正逐步形成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实践为中心,以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为标志,以促进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为最终目标,具有突出的职业和技术特性的办学模式。 就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建设而言,它不能仅仅是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的翻版、缩减或简易化,而应具有自身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特色。构建适应就业需求的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必须解决好定位问题。
1.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学习应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正确处理好专业与职业的关系、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的关系、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关系,要让学生获得更加宽广的职业生涯发展空间,并为学生的终身职业生涯发展做好准备。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成功不在于多少学生考上了大学,或成为研究生、博士,而在于培养了多少技术专家、企业家。不要过分在乎一时的成败得失,而是要从终身职业生涯发展的角度来看待。
2.以培养学生工作能力为核心目标,知识的掌握应服务于能力的建构。以工作能力为核心的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学习要求:课程体系设置必须与岗位群的工作任务相匹配,以典型应用技术为主线,按照从实践到理论的顺序编排课程,围绕职业能力的形成组织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实现课程理论与工作实践的统一,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3.以典型产品的生产或服务等项目实践活动为载体设计技能教学环节。就中职计算机专业而言,项目实践可理解为一个企业网站的设计与制作,一个计算机硬件或软件故障的排除,一套网络设备售前或售后技术支持服务的提供等。要选取体现行业、岗位特点,具有先进性、典型性、可行性,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和教学规律的典型产品(服务)组织教学活动。使工作任务典型化、具体化,以丰富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重心是要突出工作实践(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因此仅仅对理论知识的深浅进行调整是不够的,而是必须对原有课程进行结构性改革,改变学历教育为主时灵活性、适应性不够的问题,必须用工作任务来引领理论,使理论从属于实践。
主题化的学习可以使中职计算机专业相关的能力在主题的探讨过程中得以自然的实现。在主题式学习单元,由于突破了课堂空间的限制,突破了单课时的时间限制,多样的学习活动在教室空间、虚拟空间、现实空间都能够找到施展的舞台。这些活动为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方式提供了时间和空间的保障。
二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主题式学习的教学设计
主题式学习教学设计从操作维度来看,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上:
一是单元式主题教学设计,即以学科内特定知识点为主题内核,以教学单元为主题外延而展开的教学设计。单元式主题教学设计基本上不改变教材系统本身所固有的学科体系结构,按教材本身的逻辑结构确定教学主题并进行设计与教学。
二是学科式主题教学设计,即在教师充分地将教材知识内化为教师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现有知识水平与知识结构,建构出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需求的新的教材结构,进而确定教学主题并进行设计与教学。从课程实施取向来看,学科式主题教学设计属于“相互调适取向”的课程实施观。尽可能把学校、教室搬至企业、车间,尽可能按企业标准、生产技术文件来组织教学资料,尽可能把信号授课改为企业观摩与实践。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必须突出贴近学生、贴近岗位、贴近就业环境,缩短学生适应企业岗位的周期。同时老师应当教“课程”,而不是教“教材”,教师需要由过去的“讲授者”转变为“指导者”,让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开展自主探究、操作、讨论等活动。
三是项目课程式主题教学设计。项目课程以实践的系统性为目标的技术学科(活动)课程。是一种以通过对工作体系的系统化分析所获得的工作项目为单位设置课程,并组织课程内容的全新职业教育课程模式。项目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