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教程》课件_7-2.pptx

发布:2025-03-10约3.74千字共2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7.2因特网基础

;

7.2.1因特网

;Internet的前身是ARPANET,始建于1969年。1983年原来的ARPANET又分成了两个网络,即ARPANET和MILNET。这两个网络互联互通,可进行联机通信和资源共享。这个网际互联的网络最初被称为DARPAInternet,随后不久就简称为Internet。1985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共享ARPANET所连接的4台计算机主机,采用TCP/IP通信协议,并于1986年建立了NSFNET广域网,各机构纷纷把自己的局域网并入到NSFNET中。这样NSFNET取代ARPNET,成为Internet主干网。;1994年,我国正式加入Internet,当时由我国几大院校和科研机构组成的NCFC网,正式开通了于国际Internet的64Kb/s的专线,并以“CN”作为我国最高域名在Internet网络中心登记注册,使我国成为Internet正式成员之一。;

7.2.2TCP/IP协议的作用原理

;(2)传输层

传输层介质提供可靠的、端到端的、两个主机进程之间的数据传输,即一台主机上的应用程序进程到另一台主机上应用程序进程之间的通信。包括的协议有TCP和UDP。

(3)网际层

网际层是TCP/IP的核心层次,主要负责各种支持TCP/IP协议网络的互联互通。网络层的核心功能是路由选择,即根据目的主机的IP地址进行寻址并选择合适的路径进行数据分组传送,包括的协议有ICMP、IPv6、IPv4。;(4)网络接口层

网络接口层位于TCP/IP模型的底部,负责接收从网络层传递来的IP数据包并发送到网络传输介质上,以及从网络传输介质上接收数据流并抽取IP数据包后提交给网络层。;以上传输层的TCP协议和网络层的IP协议是最重要的两个核心协议。

(1)TCP协议

TCP协议是面向连接的协议,位于传输层。用户数据可以被顺序而可靠地传输,TCP协议提供的恢复机制可以有效地解决分组可能发生的丢失、破坏、重复或者乱序等各种差错。

(2)IP协议

IP协议主要提供的是无连接的分组传输和路由的选择。;

7.2.3因特网中的客户/服务器体系结构

;在因特网的TCP/IP环境中,联网计算机之间进程相互通信的模式主要采用客户/服务器(Client/Server)模式,也简称为C/S结构。在这种结构中,客户和服务器分别代表相互通信的两个应用程序进程,所谓“Client”和“Server”并不是我们常说的硬件中的概念,特别要注意与通常称作服务器的高性能计算机区分开。图7-3给出了C/S结构的进程通信相互作用,其中客户向服务器发出服务请求,服务器响应客户的请求,提供客户所需要的网络服务。提出请求,发起本次通信的计算机进程叫作客户进程,而响应、处理请求,提供服务的计算机进程叫作服务器进程。;因特网中常见的C/S结构的应用有TELNET远程登录、FTP文件传输服务、HTTP超文本传输服务、电子邮件服务、DNS域名解析服务等。;7.2.4因特网IP地址和域名的工作原理;1.IP地址

IP地址是TCP/IP协议中所使用的网络层地址标识。IP协议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主要有两个版本:IPv4协议和IPv6协议,它们的最大区别就是地址表示方式不同。目前因特网广泛使用的是IPv4,即IP地址第四版本,在本书中如果不加以说明,IP地址是指IPv4地址。;IPv4地址用32个比特(4个字节)表示,为了便于管理和配置,将每个IP地址分为四段(一个字节为一段),每一段用一个十进制数表示,段和段之间用圆点“.”隔开。可见每个段的十进制数范围是0~255。例如:3和1都是合法的IP地址。一台主机的IP地址由网络号和主机号两部分组成,IP地址的结构如图7-4所示。;IP地址由各级因特网管理组织进行分配,它们被分为不同的类别,根据地址的第一段分为5类:0到127为A类;128到191为B类;192到223为C类,D类和E类留做特殊用途。但是由于近年来,因特网上的节点数量增长速度太快,IP地址逐渐匮乏,很难达到IP设计初期希望给每一台主机都分配唯一IP地址的期望。因此在标准分类的IP地址上,又可以通过增加子网号来灵活分配IP地址,减少IP地址浪费。20世纪90年代又出现了无类别域间路由技术与NAT网络地址转换技术等对IPv4地址的改进方法。;为了解决IPv4协议面临的各种问题,新的协议和标准诞生了——IPv6。在IPv6协议中包括新的协议格式,有效的分级寻址和路由结构、内置的安全机制、支持地址自动配置等特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长达128位的地址长度。IPv6地址空间是IPv4的296倍,能提供多达超过3.4×1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