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学 总复习资料.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章
农业(生产):是指利用土地等自然、经济、科技、社会等资源,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微生物,以获得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过程)。
农业按生物功能分类。
种植业:利用土地资源进行作物种植生产的产业。
林 业:利用土地资源进行林木培育并采伐利用的产业。
畜牧业:利用土地培育饲草饲料养殖动物的产业。
渔 业:利用水域空间养殖水产品的产业。
观光农业,又称旅游、休闲农业:对农业、农村资源或景观进行旅游开发展示的产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休闲时间富余条件下产生的新型农业形式。
农业按历史分类:
原始农业:在原始自然条件下,采集野生品或采用简陋的石器、棍棒等生产工具,从事简单农事活动的农业。即刀耕火种农业。
古代农业:从刀耕火种、集群公有制农业,向铁犁牛耕、土地私有制转变,由迁徙转变为定居,并逐步懂得施肥、灌溉技术,作物种类逐渐丰富的农业。
近代农业:手工工具和畜力农具向(半)机械化农具转变、劳动者由直接经验向近代科技转变、由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向商品化生产过渡的农业。技术不配套、产业化程度低。一般所说的传统农业,温饱农业、小农经济。
现代农业:也叫石油农业、集约农业。向农田大量集约化输入良种、农药、化肥、机械、燃料、电力等各种形式辅助能,用现代科技武装,以现代经营管理理论指导,生产效率达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投入集约化、技术成套化、经营产业化。
花生产业现代化:机械化、区域化、特色化、产业化
生态农业:按照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技和管理手段及传统农业技术精华建立,能良性循环、实现三大效益统一的农业。有机农业、可持续农业、循环农业、自然农法。通过设计农业生态工程来协调农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不可持续农业:
转基因种子:生物多样性降低、产品污染
化肥、农药:高产与污染矛盾
石 油 农 业:高投入(高能耗)、高效率、高产出
与高污染、温室气体、气候变暖
5、农业的地位:一句话:基础和根本!
1)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之根本和发展之基础
“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
2)农业是社会分工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的基础
农业属于第一产业,是第二、第三、第四产业的基础。
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轻工业的食品工业、纺织工业、
皮革工业、烟酒业等;重工业的橡胶工业、化学工业。
农业的特点:
天: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影响大,具有地域性和波动性;
时:农业生产周期长,具有连续性和季节性;
地:农业的最基本生产资料是土地,它具有不可替代性;
双:农产品既是消费资料,又是生产资料,具有双重性。
当代五大生态危机:
人口爆炸,过度膨胀的人口增加农业载重,给就业、生活甚至生存
带来无法估量的隐患。
粮食短缺,粮食形势日趋严峻:20世纪80年代以来
世界主要53个国家和地区中,粮食自给率高于95%只有19个。
资源巨减, 耕地面积减少 水土流失加速 森林面积下降 淡水日趋紧张
能源枯竭,1)人类以不可再生能源为依托。2)石油,煤炭,天然气贮量巨减。3)水电开发难度加大。4)太阳能、风能利用技术尚有待提高。
污染加剧,1)农业化肥和农药污染2)工业“三废”污染3)生活废弃物污染
农业生态学概念:研究农业生物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其调控策略和途径的科学。
基本任务:针对当今农业发展所面临的人均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从宏观、系统、整体的角度出发来组织和管理农业,使农业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
石油农业: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机械的生产方式,因对石油等能源高度依赖而得名。
特点:1、把农业生产复杂的生物过程,变成了简单的机械过程和化学过程。
2、投入高,产出高,对粮食安全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3、产生庞大的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大大削弱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生产力,并造成日益严重的农产品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我国农业生态学起步较晚,但一开始就注重生态系统水平上的研究,并于1986年作为必修课程在高等农业院校有关专业讲授,同时将农业生态学知识和原理应用于农业实践。
第二章
系统:在一定的时空范围(边界)内,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组分构成的,具有某种特定的结构与功能,朝着特定目标运动发展的有机整体。
系统的要素主要包括:1有一定的边界2有多个组分3组分间关联4有特定功能5有运动目标
系统的特性:是指系统相对于非系统而言所具有的若干属性。
主要包括:(1)结构的有序性(2)结构的整体性(3)功能的整合性(4)功能的离散型
1系统结构的有序性--主要表现在系统外部有一定的边界,内部有鲜明的分层现象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