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认识数据与大数据 1.2数字化与编码-高中教学同步《信息技术-数据与计算》(说课稿)(人民教育出版社).docx
第1章认识数据与大数据1.2数字化与编码-高中教学同步《信息技术-数据与计算》(说课稿)(人民教育出版社)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高中教学同步《信息技术-数据与计算》第1章认识数据与大数据1.2数字化与编码
2.教学年级和班级:高中一年级
3.授课时间:2023年10月15日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使其能够理解数字化与编码在信息技术中的重要性,增强对数据的敏感度。
2.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通过数字化与编码的学习,能够运用逻辑思维解决问题,提高分析数据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使其能够熟练运用数字化工具进行信息处理和编码实践。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数字化的概念: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理解数字化是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过程,例如,通过讲解如何将声音、图像等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让学生掌握数字化的基本原理。
-掌握编码的基本方法:包括二进制编码、ASCII编码等,通过示例讲解如何将字符、数字等信息转换为计算机能够理解和处理的编码形式,如通过展示ASCII码表,让学生理解字符与数字之间的对应关系。
2.教学难点
-数字化与模拟信号的区别: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数字化与模拟信号的差异,可以通过实际演示,如播放模拟音乐与数字音乐,让学生直观感受数字化前后的区别,帮助其理解数字化的重要性。
-编码方法的实际应用:学生在理解编码原理后,可能难以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突破难点:
-举例说明:如讲解ASCII编码时,可以通过实例演示如何将中文字符转换为计算机可以处理的编码,让学生动手尝试编码转换,加深理解。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如网络传输中的数据编码,让学生了解编码在信息传输中的具体应用,增强实践能力。
-练习巩固: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编码方法的应用,如编写简单的编码转换程序。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策略
1.结合讲授法与讨论法,先通过讲授介绍数字化与编码的基本概念,随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数字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2.设计实验活动,如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简单的编码转换实验,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编码的实际应用。
3.利用多媒体教学,如播放数字化处理前后的视频对比,以及编码转换的动画演示,增强学生的直观理解。
4.实施项目导向学习,布置一个与数字化和编码相关的项目任务,如设计一个简单的数据加密程序,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完成。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开场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如“同学们,之前我们学习了信息的基本概念,那么信息是如何在计算机中被表示和处理的呢?”接着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将学习数字化与编码,这是信息处理中的重要环节。”
2.讲授新知(20分钟)
-首先,介绍数字化的概念,通过展示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的对比,让学生理解数字化的必要性。
-接着,详细讲解二进制编码的原理,通过实际操作演示如何将数字转换为二进制表示。
-然后,引入ASCII编码,解释其如何将字符转换为数字编码,并展示ASCII码表,让学生理解字符与数字的对应关系。
-最后,通过案例分析,讲解编码在数据传输、存储中的应用,并强调其在信息技术中的重要性。
3.巩固练习(10分钟)
-分发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题目涉及数字化原理的应用和编码转换。
-在学生完成练习后,邀请几名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的答案,并对答案进行点评和讲解。
4.课堂小结(5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数字化与编码在信息技术中的核心地位。
-提问学生,检查他们对数字化与编码的理解程度,并鼓励他们提出疑问。
5.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学生编写一个简单的程序,实现数字与二进制之间的转换。
-提醒学生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并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推荐阅读《数字革命的故事》,该书详细讲述了数字化技术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阅读《编码:隐匿在计算机软硬件背后的语言》,这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编码的基本原理及其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应用。
-探索《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编码技术》,了解数字化编码在大数据处理中的重要作用。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课后探索数字化的历史发展,了解数字化技术是如何从早期发展至今日的。
-研究不同的编码系统,如Unicode编码,比较它们与ASCII编码的异同。
-实践编码转换,尝试编写一个简单的程序,将字符串转换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