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认识数据与大数据 1.2数字化与编码-高中教学同步《信息技术-数据与计算》(说课稿)(人民教育出版社)[001].docx
第1章认识数据与大数据1.2数字化与编码-高中教学同步《信息技术-数据与计算》(说课稿)(人民教育出版社)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设计意图
本章节通过“数字化与编码”的学习,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数据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数字化和编码技术将信息转化为计算机可以处理的形式。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够掌握数字化的基本原理,提高信息处理能力,为后续学习计算机科学打下坚实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进入信息技术课程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素养,能够使用计算机进行基本操作。然而,在“认识数据与大数据”这一章节,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能力水平存在以下特点:
1.知识层面:学生对数据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对数据的不同类型、数据的价值以及数据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认识不足。此外,部分学生对数字化的概念和编码技术了解有限。
2.能力层面:学生在信息处理能力上存在差异,部分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而另一些学生则可能在数据分析和信息提取方面存在困难。
3.素质层面: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能够主动探索新知识,而部分学生则依赖教师指导。
4.行为习惯: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同,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而另一些学生则可能表现出被动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的行为。
这些学情特点对课程学习产生以下影响:
-需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调整教学难度,确保所有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案例分析、项目式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
-个人电脑或笔记本电脑
-编程软件(如Python、Java等)
-数据可视化工具(如Excel、Tableau等)
2.课程平台:
-校园信息化教学平台
-在线学习平台(如慕课平台)
3.信息化资源:
-数据库资源(如公共数据集、模拟数据)
-互动式学习软件(如虚拟实验室)
4.教学手段:
-PPT演示文稿
-教学视频
-教学案例
-实践任务和项目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展示一系列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如天气预报、股市指数、人口统计等,引导学生思考数据在生活中的作用。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数据吗?数据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用途?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数据与大数据”,并简要介绍数字化与编码的概念。
2.讲授新知(20分钟)
-讲解数字化与编码的基本概念,包括数字化的意义、数字化过程以及编码的基本类型。
-通过实例演示,如二进制编码、ASCII编码等,让学生理解不同编码的特点和应用。
-引导学生讨论数字化与编码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应用,如计算机内部存储、网络传输等。
-展示一些实际应用案例,如二维码、条形码等,让学生了解编码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巩固练习(10分钟)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数字化与编码相关的实际应用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
-小组汇报: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课堂练习:教师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数字化与编码的基本概念、应用领域等。
-强调数字化与编码在信息技术领域的重要性,以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些知识。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和学习相关知识。
5.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收集生活中常见的编码实例,并分析其数字化过程。
-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数字化与编码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作业提交时间:下节课前提交作业,以便教师进行批改和反馈。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数字化与编码的历史背景:介绍数字化的起源和发展,以及编码技术的发展历程,包括早期的莫尔斯电码、ASCII码到现代的Unicode编码。
-数据的类型与结构:探讨不同类型的数据,如文本数据、数值数据、图像数据等,以及它们在计算机中的存储结构。
-编码技术的应用实例:分析编码技术在通信、网络安全、数据存储等领域的应用,如TCP/IP协议中的IP地址编码、数据加密技术中的编码算法。
-大数据与编码:讨论大数据时代编码技术的挑战和机遇,如大数据处理中的编码优化、数据压缩技术等。
2.拓展建议:
-阅读相关书籍:《数字时代的数据:数字化与编码技术》等,深入了解数字化与编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