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短诗五首——断章》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docx
第3课《短诗五首——断章》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第3课《短诗五首——断章》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短诗五首——断章教学设计
2.教学年级和班级: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3.授课时间: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第6周星期三上午第2节
4.教学时数:1课时(45分钟)
核心素养目标
1.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通过《短诗五首——断章》的学习,提升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2.文学审美能力:使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意象、情感和审美特点,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诗歌的朗读、默写和仿写,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写作能力。
4.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和论证能力。
5.文化传承与理解: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理解。
学习者分析
1.相关知识掌握:学生在之前的语文学习中,已经接触并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知识,如诗歌的分类、意象、情感等,对古代诗歌也有一定的了解。
2.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九年级的学生对文学有一定的兴趣,特别是在诗歌方面。他们具备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学习风格上,他们更倾向于互动和参与式的学习方式。
3.困难和挑战:在学习《短诗五首——断章》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如对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诗歌深层次意境的把握等。此外,如何将诗歌中的情感和意象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以及如何进行诗歌的仿写和创新,也是学生需要面临的挑战。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a.讲授法:教师对《短诗五首——断章》的背景、作者、诗歌结构和意境进行讲解,为学生提供基础知识。
b.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审美特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c.创作法:学生进行诗歌仿写和创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2.教学手段:
a.多媒体设备:使用PPT展示诗歌文本、图片和相关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理解能力。
b.教学软件:运用教学软件进行互动式教学,如诗歌解析游戏、在线讨论平台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c.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更多的诗歌作品和背景信息,拓宽学生的视野,促进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一张美丽的自然风景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思考:“你们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接着,提出问题:“如果让你用一首诗来描述这张图片,你会如何写?”学生积极思考并分享自己的答案。教师总结:诗歌是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内心的情感。今天,我们将学习《短诗五首——断章》,感受诗歌的魅力。
2.讲授新课(15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短诗五首——断章》的背景和作者,然后逐一讲解每首诗的意象、情感和审美特点。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细节,如字词的选择、句式的运用等。同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与教师进行互动。
3.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教师提出几个关于《短诗五首——断章》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例如:“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认为这首诗中的意象有哪些特点?”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并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4.巩固练习(5分钟)
教师给出几道关于《短诗五首——断章》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题目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学生认真作答,教师及时批改并给予反馈。同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5.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短诗五首——断章》的特点和魅力。然后,提出课后作业: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进行分析和解说。学生认真记录课堂内容,准备课后复习。
6.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
学生根据课堂所学,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进行分析和解说。要求:字数不限,重点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和审美特点。教师批改作业,给予评价和建议。
整个教学过程共计45分钟,充分发挥师生互动,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同时,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拓展与延伸
1.推荐阅读
a.《唐诗三百首》——蘅塘退士
b.《宋词三百首》——上疆村民
c.《古文观止》——吴楚材、吴调侯
d.《红楼梦》——曹雪芹
以上书籍均为我国经典文学作品,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密切相关。学生可选择其中一本进行阅读,深入体会古代诗歌的魅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