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论图书馆在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中的角色定位.doc

发布:2022-11-18约7.47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论图书馆在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中的角色定位 目录 TOC \o 1-9 \h \z \u 目录 1 正文 1 文1:论图书馆在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中的角色定位 1 一、民俗文化概述 2 二、我国民俗文化保护现状 3 三、图书馆在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中的角色分析 4 (一)图书馆是民俗文化的保护者 4 (二)图书馆是民俗文化的传承者 5 (三)图书馆在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中的重要地位分析 5 文2:以淄博职业学院为例浅析图书馆在齐文化传承中的角色定位 6 一、联络员角色 6 二、推销员角色 7 参考文摘引言: 9 原创性声明(模板) 9 文章致谢(模板) 10 正文 论图书馆在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中的角色定位 文1:论图书馆在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中的角色定位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9.092 [本刊网址]http:∥ 前言 我国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各族劳动人民在劳动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民俗文化,早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极具民族特色,体现着民族发展的历史,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民俗文化体现了宗教、信仰、道德观念等。图书馆不但是发掘民间文化、保护文献信息、宣传文化知识的主要执行者,同时更是民俗文化最好的传承者和保护者。如何在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中,让图书馆成为传承和保护的主要角色,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为我国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做出应有的贡献,是图书馆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民俗文化概述 民俗文化是我国非物质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历史的最好见证和真实记载,是劳动人民在劳动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民俗文化充分代表了普通百姓的物质和精神的文化意识。它依附于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具有集体性、普遍性和传承性。如:我们的春节贴对联、元宵节闹花灯、中秋赏月、端午节吃粽子等等这些,都是民俗文化的集中体现,说到底,民俗培育了社会的一致性。民俗文化不但增强了民族的认同,强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集体遵从,反复演示,不断实行,这是民俗得以形成的核心要素。 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其种类繁多,数不胜数,只要有人们的活动就有民俗存在,在生产中有劳动民俗、日常生活中有符合道德伦理的生活民俗、婚丧嫁娶民俗,还有民间文学、歌舞、宗教礼仪等等都是民俗文化,所谓“十里不同风”就是指民俗文化涉及的领域广泛,种类繁多,而且民俗还极具地域性,如:贵州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侗族花炮节,举行的日期就不同,是正月初三,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节也叫“抢花炮”。据说,谁抢得花炮,谁就能人财两旺,幸福安康,集会地点还唱侗戏、演彩调、吹芦笙等助兴。 二、我国民俗文化保护现状 一直以来国家对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非常重视的,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特别是对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已经上升到法律法规保护范畴之内,云南、贵州两省已经率先颁布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全国人大正在酝酿制定《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民俗文化是非物质遗产,因此涉及的非物质遗产相关法律法规同样适用于民俗文化,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等,这些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为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国家把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在贵州省《民俗保护条例》中就明确规定了:“具有学术、史料、艺术价值的手稿、经卷、典籍、文献、契约、谱牒、碑碣、楹联等属于民俗文化,鼓励以弘扬优秀民族民间文化为目的的文学艺术创作活动,有重点、有选择地做好民族民间原始文献、典籍、戏剧、音乐等的记录、翻译、校订、出版、研究和开发利用等工作”。为推动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贵州各地每年都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节,如清镇的生态民俗文化节、剑河“七月半”民俗文化节、庆阳端午香包民俗文化节等等。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的加剧,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现代文化传播速度之快,都影响到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有些老艺人人衰艺绝、老作坊推倒碾碎、老工艺失传掺假等现状层出不穷,即便是幸存的年画、皮影、剪纸等经典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也已日渐衰落。这些民俗文化遗产渐渐面临被都市文化吞噬的危险,传统民俗文化生存、发展的空间逐渐缩小,特别是传统民俗的消失和濒临消失,对于传承有价值的民俗是个极大冲击,因此传承和保护民俗文化已经迫在眉睫。 三、图书馆在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中的角色分析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