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实验基础知识.doc
高中生物实验根底知识
实验一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1、原理、步骤、结论
2、实验考前须知
(1)选材:口腔上皮细胞、无色的洋葱表皮细胞,不能用紫色洋葱表皮细胞或叶肉细胞,防止颜色的干扰。
(2)缓水流冲洗目的:防止玻片上的细胞被冲走。(3)几种试剂在实验中的作用
①0.9%NaCl溶液(生理盐水):保持口腔上皮细胞正常形态。
②8%盐酸:a.改变细胞膜等的通透性;b.使染色体中DNA与蛋白质分开。
③蒸馏水:a.配制染色剂;b.冲洗载玻片。
④甲基绿吡罗红染液:混合使用且现配现用。
(4)DNA和RNA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都有分布,只是量的多少不同。故结论中强调“主要”而不能说“只”存在于细胞核或细胞质中。
实验二检测生物组织中复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1、实验原理及步骤
2、实验考前须知
(1)复原糖鉴定实验材料要求
①浅色:不能用绿色叶片、西瓜、血液等材料,防止颜色的干扰。
②复原糖含量高:不能用马铃薯(含淀粉)、甘蔗、甜菜(含蔗糖)。
(2)唯一需要加热—复原糖鉴定,且必需水浴加热,不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假设不加热那么无砖红色沉淀出现。
(3)非复原糖(如蔗糖)+斐林试剂〔水浴加热〕,现象不是无色而是浅蓝色[Cu(OH)2的颜色]。
(4)唯一需要显微镜——脂肪鉴定,实验用50%酒精的作用——洗掉浮色。
(5)记准混合后参加——斐林试剂,且现配现用;分别参加——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后加B液,且B液不能过量)。两者成分相同,但CuSO4的浓度不同,所以不能混用。
(6)假设用大豆做材料,必须提前浸泡;假设用蛋清作材料,必须稀释,防止其粘在试管壁上不易涮洗;且该实验应预留局部组织样液做比照。
(7)易写错别字提示:“斐林试剂”中的“斐”不可错写成“非”;双缩脲试剂中“脲”不可错写成“尿”。
实验三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1、显微镜的使用
2、显微镜使用的一般程序:
①、取镜和安放: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轻拿轻放,并略偏左;装好目镜和物镜。
②、对光:扭动转换器,使镜头〔低倍镜〕、镜筒和通光孔成一直线;根据光线强弱,调节反光镜和遮光器〔光圈〕
③、放置标本:玻片标本放置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央,用压片夹固定
④、调焦观察: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此时眼睛应当看到物镜镜头与标本之间,以免物镜与标本相撞〕;左眼看目镜内,同时反向缓缓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直到看到物象为止,在稍稍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象更清晰;移动装片,在低倍镜下使需要放大观察的局部移动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成高倍物镜;缓缓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调节光圈,使视野亮度适宜。
⑤、善后整理:将显微镜外表擦拭干净;转动转换器,把两物镜偏到旁边,下调镜筒至最低,送回镜箱。
3、显微镜使用的考前须知:
先低后:先低倍镜后高倍镜;先放低镜筒,再向上调节〔换高倍镜后只能用细准焦螺旋!〕
成像规律:上下、左右颠倒〔如何移动玻片〕变化规律:图像变大、数量减少、视野变暗
放大倍数:物x目指的是长度上的放大倍数
高放大倍数的表现:目镜越短,物镜越长,物镜距离玻片越近〔目短物长距离近〕
污点位置判断:分别转动镜头、移动装片,看污点是否随之而动
4、高倍镜与低倍镜的比拟
物像大小
看到细胞数目
视野亮度
物镜与玻片的距离
视野范围
高倍镜
大
少
暗
近
小
低倍镜
小
多
亮
远
大
实验四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1、实验原理
①叶绿体呈绿色的椭球形或球形,不需染色,制片后直接观察。
②线粒体呈无色棒状、圆球状等,用健那绿染成蓝绿色后制片观察。
2、实验步骤
①观察叶绿体:制作藓类叶片的临时装片→先低倍镜后高倍镜观察叶绿体
②观察线粒体: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健那绿染液染色〕→先低倍镜后高倍镜观察观察线粒体
3、注意问题
①实验过程中的临时装片要始终保持有水状态。
②要漱净口腔,防止杂质对观察物像的干扰。
③用菠菜叶带叶肉的下表皮的原因:靠近下表皮的叶为海绵组织,叶绿体大而排列疏松,便于观察;带叶肉是因为表皮细胞不含叶绿体。
④叶绿体在弱光下以椭球形的正面朝向光源,便于接受较多的光照;在强光下那么以侧面朝向光源以防止被灼伤。
实验五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
1.渗透系统的组成及条件
(1)半透膜可以是生物性的选择透过性膜,如细胞膜,也可以是物理性的过滤膜,如玻璃纸。
(2)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浓度差的实质是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分子数的差,即物质的量浓度之差,即摩尔浓度而不是质量浓度。
2、考前须知
①假设溶质分子能通过半透膜,那么先是浓度高的一侧液面升高,随后另一侧液面上升,最后到达渗透平衡。
②图中,在到达渗透平衡后,只要存在液面差Δh,那么S1溶液的浓度仍大于S2溶液的浓度。
③假设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