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如何指导小学生写好作文.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如何指导小学生写好作文
贵州省望谟县平洞办者康小学 王亮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一但有了写作文的兴趣,在作文过程中就能自觉地克服困难,集中注意,活跃思维,促进作文活动有效地开展,我们在激发、培养孩子的作文兴趣上多下功夫,是使孩子写得愉快、写有收获的重要过程。内容上着重引导学生自己选择、合理组合,在形势上立足一个“活”字,注意提供和创造培养儿童兴趣的环境和条件。通过参观访问、实验、各种游戏、活动等,来激发学生写作的动机和兴趣。然而,当前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是引导学生说真话、吐真情,鼓励他们在自由表达中充分地述说自己的真感觉、真性情。同时,注重作文的实用价值,注意激发学生的作文动机,对于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是有重要意义的。
传统的小学作文教学是以教师讲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教师往往简单地讲一下作文题目、作文要求、字数要求,就让学生马上写出一篇作文。忽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能锻炼学生说话、动手能力,不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使得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并不容人乐观,也让不少语文教师感到最头痛的问题莫过于作文的教学,现在有一部分学生惧作、厌作,写作文已经成了他们沉重的心理负担,更无从谈起品尝创作的快乐。江泽民主席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革作文教学,应提倡开放型作文教学,在实施开放型作文教学基础上,教师应指导学生以心写文,写学生所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
一:先解放学生心灵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写过这样一段告诫教师的话:“请你如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而作文教学正是特别需要师生之间每时每刻进行心灵与心理接触的一门课程,需要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用“心”去教,学生才感到老师是在关心自己,从而信任老师,在老师面前有什么就说什么。
与小学生的长期接触使我了解到,孩子怕作文虽然原因很多,但重要的一条就是教师的指导未能真正触及孩子的心灵,未能真正指导到他们的心理,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有时更注重的是作文的分数,似乎不太重视也不太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但是,新时期的教育提倡素质教育,也提倡作文教学的改革,所以,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应该在使用开放型作文教学法时,不要让学生写或不愿写的内容。在学生习作中流露的“孩子气”、“童稚语”,我们要用学生的心灵去理解、接受。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不会认为作文的目的就是为了老师而作,为应试而作,这样学生就会放开一切包袱,勇敢、大胆地去想自己所想,写自己所写。同时,也使学生的心灵贴近老师,敞开心灵的大门,他们习作时心里也不会有许多这样或那样的顾忌;不怕选择的材料“不新颖”和习作的立意“不深刻”;不怕反反复复仍然写“不具体”;不怕缺乏比喻拟人“不生动”……总之,不怕怎么写老师都不会不满意。这样,也不会出现学生习作有着两套语言系统,应付老师是一套,在同学中流传的又是另一套了,也不会出现不少千篇一律的假、大、空的作文里,要使学生在习作中大胆敞开心扉,做到如老舍先生所说的那样写的“从心里掏出来的”真心话,教师就要首先解放孩子的心灵,使他们幼小的心灵从种种成文或不成文的禁锢中解脱出来,在作文时能无所顾忌,真正做到心里怎么想,笔下就怎么写,无所不言。这就要求我们一线的作文教师切实转变观念,充分地尊重和信任每一个学生,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要自觉地“蹲下来”以一个孩子的眼光观察和看待问题,和孩子们开展心灵的对话,以一颗不老的童心融入孩子们的心灵,融入孩子们丰富多彩的世界之中,努力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种种恐惧,营造一个让学生能在习作中“畅所欲言”的健康环境,包括语言环境。
在解放儿童心灵的同时,教师运用开放的作文教学方法,训练学生的口头作文,并做到练得有成果,如,上一节语文课时,都进行课前几分钟的说话训练:讲成语故事、成语接龙、即兴说话等,要求学生要选择生动有趣的题材,还要掌握口头表达的技巧,能讲也会评,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参加。教师也要加以正确的指导,说是写的基础,写是说的延续,只有让学生进行畅所欲言的口头训练,言之有物,言之有序,使学生口头表达清楚、条理清晰,才能使作文条理清楚,情真意切。
二:让学生的思想与感情获得真正的自由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我们时常听到学生面对作文哀叹:“没什么可写的呀!”是生活单调,还是确实没有什么可写?当然不是,其实是没有解放孩子的心灵,只要老师解放孩子的心灵,让他们放开身心,敢去想,敢去写,在具体的作文指导过程中赋予学生作文时思想感情上的自由。学生爱写什么就让他写什么,对某件事某个事物怎么想就让他怎么写。鼓励学生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