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草船借箭教学反思.docx
关于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关于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
【教学实录】
师:《草船借箭》是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圈套,假意让他负责赶造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违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于是就发生了这个故事。
师:通过上节课的读书研究,我们知道,早在诸葛亮给周瑜立军令状之前,他已经谋划好了草船借箭的计划,他想得是那样周到、那样细致,最后草船借箭的计划得到了成功实施。难怪鲁肃回来告诉周瑜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
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师:请你读一遍。
生1:(朗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师:周瑜是长叹一声,你把那个叹加上去,再来读这句话。
生2:(朗读)唉,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师:不错,请你来。
生3:(朗读)诸葛亮神机妙算,唉,我真不如他。
生4:(朗读)唉,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呀!
师:周瑜到最后就是这副神态、这副样子。同学们,你们觉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课文的哪些地方得到了充分体现呢?自己默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充分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用波浪线划下来,然后仔细地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你觉得这个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做现场巡视。)
师:我看到同学们找了很多地方,是吧?的确像同学们所体会的那样,这篇课文很多地方都在描写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咱们就这样,在那么多地方当中,挑你自己体会最深的一处,说一说这个地方你是怎么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的,好吗?
生1:(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我从这里体会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因为大雾漫天,能见度很低,所以敌人看不见他,当然他也用不着看见敌人,曹操怕江边有伏兵,就只能用远距离的武器防御,这样诸葛亮才能草船借箭成功,这才能体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师:先别忙着坐下去。我发现你挺能说的,理解得也非常不错。但咱们学语文,光有理解没有感受是不行的,你看看这是一场怎样的雾?你一读,要让大家感受到这场雾。
生1:(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比刚才大了点,但这场雾还不够大,谁能比他读得更大?
生2:(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雾更浓了,但还是没有漫天呀!谁再来读一读?
生3:(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这才是一场漫天的大雾啊!同学们想啊,这时候诸葛亮和鲁肃都坐在船上,他俩都看到了这场大雾,你说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什么感受?
生1:他这时候比较惊讶,比较吃惊。
师:那么诸葛亮呢?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什么感觉?什么心情?你别说,通过你的读告诉大家,自己读。
生1:(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你们从他的朗读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什么心情?
生2:体会到诸葛亮当时心情非常高兴。
生3:他十分的自信。
生4:他终于如愿以偿了,正暗自得意呢!
师:好一个“如愿以偿”啊!但是,王老师觉得你光抓住这句话,还不能够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为啥?因为光凭这句话,还不知道究竟是碰巧遇上了大雾呢还是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算准了大雾呢。哪句话能证明这场大雾诸葛亮早已算到了?
生1:(朗读)“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师:谁来做做诸葛亮,来读读这句话?
生2:(朗读)“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师:一做诸葛亮你就激动。(众笑)不激动。再来一次,把诸葛亮的胸有成竹,把诸葛亮的运筹帷幄,把这种感觉读出来。要心定气闲,像诸葛亮那样一点也不着急地读。
生2:(朗读)“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师:这才像个诸葛亮嘛!心定气闲,成竹在胸。但是,王老师觉得这句话写得太啰唆,什么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诸葛亮第一天第二天不都没动静吗?写它干嘛?完全可以改成这样:“到了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一写,又简洁又明了,不浪费笔墨,多好啊!在书上把它改一下吧。
生:(纷纷示意)不能改,不能这样改。
师:(故做糊涂状)不能改?为啥不能改?这样改不是挺好的嘛!
生1:因为有了这两句话,就能体现诸葛亮预测到第三天四更时候有大雾的。如果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