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诊疗护理.pptx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目标
掌握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概念
掌握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
了解辅助检查及治疗
掌握护理问题及措施
概述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是一种原因未明的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属骨髓增殖性疾病范畴。临床以红细胞数及容量显著增多为特点,出现多血质及高黏滞血症所致的表现,常伴脾大。PV起病隐袭,进展缓慢,晚期可发生各种转化。PV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但已知红细胞生成素(EPO)和发病无关,其血清EPO水平降低或低至无法检测。本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5/100万,较常见于男性(大约是1.4:1).诊断时的平均年龄是60岁,范围为15到90岁,但儿童罕见;5%的病人发病时不足40岁.
病因
综合20年来发表的20多篇临床报道来看,本病的病因主要有嗜酒和恣食肥甘等。其主要病机为“血瘀”,而导致血瘀的因素,痰湿偏盛,与热搏结,化燥灼津,以致血行不畅,脉络受阻而成瘀血。
1、肝火肝气郁结,肝阳上亢,血受熏灼,凝结瘀塞,津液亏耗不能载血运行;肝郁化火,火灼津液致瘀证,肝热与血瘀互结而成。
2、热毒热毒火邪,蕴伏营血,阳明热盛,弥漫三焦,津液被劫,营阴受损,肝风内动,导致气血两燔之候。
临床表现
1.头痛、眩晕、疲乏、耳鸣、视力障碍、易健忘、易激惹、肢端麻木、肌痉挛、心绞痛;
2.皮肤粘膜红紫,尤以口唇、鼻、面颊、眼结膜、耳廓及肢端为着;
3.出血倾向:皮肤瘀斑,鼻衄、齿龈出血,甚至血尿、阴道出血等;
4.由于脾肿大,可有左上腹坠胀或饱胀感,部分病例有皮肤瘙痒、多汗、消瘦;
5.血压升高,肝肿大及静脉血栓形成。
辅助检查
血象:血红蛋白≥180g/L(男),≥170g/L(女);红细胞计数≥6.5×1012/L(男),≥6.0×1012/L(女)。白细胞计数12.0×109/L(无发热及感染)。血小板计数400×109/L。
骨髓象:增生明显活跃,粒、红及巨核细胞系均增生,以红系增生显著。
红细胞容量增加:51Cr标记红细胞法:男39ml/kg,女27ml/kg。
红细胞压积增高:男性≥55%,女性≥50%。
诊断依据
1.临床有多血症表现:(1)皮肤粘膜绛红色,以两颊、口唇、眼结合膜、手掌为著;(2)肝脾肿大;(3)高血压或病程中有过血栓形成。
2.实验室检查:(1)血红蛋白测定及红细胞计数明显增高:血红蛋白男性180g/L,女性170g/L;红细胞计数男性6.5×10的12次方/L,女性6.0×10的12次方/L;(2)红细胞比积增高:男性≥0.54,女性≥0.50;(3)血小板计数多次大于300×10的9次方/L;(4)无其他原因白细胞计数多次11.0×10的9次方/L;(5)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100;(6)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尤以红细胞系为着。
3.红细胞容量绝对值增加:按51铬或99锝标记红细胞法示红细胞容量绝对值增加(超过正常值+2个标准差)。
4.能排除继发性和相对性红细胞增多症。
鉴别诊断
应与高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心肺疾病、异常血红蛋白病;某些肿瘤(肾上腺样瘤、肝癌、肾癌等)、囊肿和血管异常引起的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鉴别。
诊断要点:
1.临床有多血症表现。
①皮肤、黏膜呈绛红色,尤以两颊、口唇、眼结合膜、手掌等处为著。
②脾肿大。
③高血压,或病程中有过血栓形成。
2.血红蛋白测定及红细胞计数明显增加。
①血红蛋白:男性180g/L、女性170g/L;
②红细胞计数:男性6.5X10^12几、女性6.0X10^12/L。
3.红细胞压积增高:男性≥0.54;女性≥0.50。
4.无感染及其他原因而白细胞计数多次11.0X10^9几。
5.血小板计数多次大于300X10^9/L。
6.骨髓象示增生明显活跃,粒、红与巨核细胞系均增生,尤以红系细胞为显著。
7.能除外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特别是由于心肺功能不全,肾、肝、小脑及妇科肿瘤等所致者。此外病史中要注意有无嗜烟癣,是否居位高原地区,有无遗传性疾病等。
治疗
治疗原则
1.静脉放血:每1-3天1次,每次放血量300-500毫升,直至细胞胞比积≤45%为止。
2.化疗:常用药物有马利兰、苯丁酸氮芥、环磷酰胺、三尖杉酯碱、二溴甘露醇等,以上药物可单用,也可2种或3种联合应用。
3.放射性核素治疗,近年少用
4.α干扰素治疗干扰素有抑制细胞增殖作用,近年也已开始用于本病治疗,剂量为300万U/m2,每周3次,皮下注射。治疗3个月后脾脏缩小,放血次数减少。缓解率可达80%。
用药原则
1.放血疗法能迅速减轻病人的症状,对症状重者能收到立竿见影效果,但疗效短暂。2.化疗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