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体育活动中小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浅谈小学体育活动中小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
体育论文
韶山市银田中学
彭果堂
浅谈小学体育活动中小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
【摘要】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之一,本文根据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及《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自己的体育教学实践探索怎样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小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
关键词:体育活动;小学生;心理品质;方法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教育目标,指出要重视心理品质教育,要使小学生在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经受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体验进步和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和自信,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等。
笔者在新课标指导下,结合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特点,通过搜集资料及自身的教学实践等途径,谈一谈小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
现状分析
小学生就像是含苞待放的花朵,朝露微绽,充满了希望与期待,然而随着我国独生子女群体的日益扩大,家长过分溺爱小学生,造成了小学生很多优良品质的缺失。通过对我任教的几个班小学生进行调查发现,现在的小学生没有主见、意志薄弱、怕苦怕累、没有危机意识和协作精神,遇到一点小伤小痛就会请假逃课,也有的小学生因为困扰误解或犯点小错被教师批评与教师顶撞、自暴自弃……因此,作为体育教师,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利用体育活动培养小学生自尊、自爱、自信及顽强向上的精神,发展他们的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帮助小学生塑造一个坚强的人生。
2.体育教学中培养小学生优良心理品质应遵循的原则
2.1加强动机氛围的教育
依据成就动机的目标理论( Nicholls ,1989; Ames ,1992),氛围是由对小学生有重要意义的他人造成的,并且与运动环境中强调的目标相联系即:任务目标或自我目标。任务目标强调个人的进步,任务的完成依据高度努力。只有动机强,才能有较大意志努力的产生。所以必须首先激发小学生完成任务的强烈愿望,并使所制定的近期目标好和远期目标相结合,同时的目标提出应以社会要求、小学生个人特点为转移,应将小学生的意志行为同他们的道德评价相结合,并借助小学生具体的、积极的时间活动来实现目标。
2.2根据运动项目培养小学生的心理品质
有些项目如短跑运动需要采取迅速有力的行动和相应的训练方法,萎靡不振、松懈无力只会带来不利;有些项目必须注意力高度集中;有些项目需小学生克服胆怯、困惑、慌乱等消极情绪;有些项目伴随鸡肉酸痛、身体疲劳、厌倦、难受等感觉,这些都需要付出坚强意志努力才行。因此意志品质是小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所必须的心理品质。教师要据教材的要求,针对不同的小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有意识地加强对所教小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以防和纠正由于意志品质的薄弱而出现的状况。教育史上著名的“斯巴达教育”,在古希腊城邦斯巴达,那里的孩子生下后就忍受等肉体折磨,炎热的夏天让孩子在阳光下奔跑、追逐,冬天让孩子在房顶上站立,这种教育方式培养了斯巴达人坚强的意志品质。
2.3调控小学生情绪情感
教师在体育活动中要及时注意观察和调节小学生的情绪,小学生情绪低沉、厌倦时,可运用游戏、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控;小学生焦虑、恐惧时,可加强保护帮助;小学生情绪过高时,设法降低。
2.4体育教师应在有目的、有组织的体育活动中培养小学生的心理品质
现代的小学生均是家庭的宠儿,很少有机会让他们在心理品质方面得到锻炼,而体育活动是最理想的形式。如利用酷热环境,让小学生反复暴露在热环境中能加强小学生对热的耐受力,磨练意志;月经周期中,有女生借故不参加到体育活动中来,尤其在寒冷环境中进行长时间耐力运动对培养心理品质是一个良机。
我在教学实践中对小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方法
3.1说法教育法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决不把思想教育单纯看成是班主任或者其他科目教师的事情;利用各个环节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品质的培养。
3.1.1课堂常规教学和组织进行心理品质的培养
我坚持上好每一堂体育课,要求小学生听从指挥,注意安全,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这样可抑制小学生的冲动性和盲目性,为课堂活动打好基础,又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培养他们的自治力、组织性。在集合、调动队伍要求快、齐、静,可培养小学生自觉性和守纪律的习惯。高年级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教会他们体育规则等理论知识,组织他们管理器材的使用,场地布置、充当裁判,发挥体育骨干作用,培养他们自觉自主组织活动比赛,促进平等互动,陶冶热爱活动,爱护公物的良好品质。
3.1.2教学内容的安排中进行心理品质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中,适当时机穿插思想教育的,内容来启发小学生,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如用伟人的故事去引导启发缺乏坚持性的小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