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疾病介绍.docx

发布:2024-10-27约3.86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

疾病名: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英文名:primarymacroglobulinemia缩写:PM

别名: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m巨球蛋白血症疾病代码:

ICD:C88.0

概述: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primarymacroglatulinemia,PM),是指血中IgM含量显著升高(>10.0g/L)。巨球蛋白即免疫球蛋白M(IgM),人体IgM正常含量是0.6~2.0g/L。因其分子量巨大(950000),故又称巨球蛋白。巨球蛋白是人体免疫抗体之一,具有溶菌、血型抗体、细胞膜抗原识别受体、激活补体等生物功能。巨球蛋白血症有原发和继发之分。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又称Waldenstrǒm巨球蛋白血症,属恶性浆细胞病范畴,其IgM为单克隆性;继发性巨球蛋白血症多继发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恶性淋巴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其IgM多为多克隆性。原发性与继发性巨球蛋白血症在临床表现、治疗原则、预后诸方面均有区别,故应鉴别。

流行病学:白种人中男性的发病率为6.1/10万,女性发病率为2.5/10万。Waldenstr?m巨球蛋白血症系老年性疾病,中数发病年龄在欧美国家是63岁,40岁以下罕见,男>女,我国依然。

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慢性感染及一些肿瘤疾病有关。

发病机制:细胞遗传学研究,89%患者有克隆性改变。但异常表现多端或较复杂。涉及到染色体2、4及5的变化,或单体16、18、19、20、21及22。另外有三体12,被认为是原发性的巨球蛋白血症的核型变化。

免疫学研究,用免疫荧光分析骨髓与外周血标本的活细胞与固定细胞,证实存在大量的表面有单株IgM的淋巴样细胞并呈现显著的多形性。在骨髓标本中,荧光点的数量、大小及亮度在各个细胞之间变化多端,与慢淋不同。外周血淋巴细胞不增多,但很多淋巴细胞有SIgM,也有SIgD。单克隆抗体研究表明,这种单克隆的恶性细胞的组成包含有各个不同发育阶段的B细胞。细胞标志从淋系祖细胞、pro-B细胞(CD19)、pre-B细胞(SIg-)与B细胞(SIg+,如CD24)、成熟B细胞(CD20),甚至浆细胞(PCA-1)抗原,都能在单克隆B细胞上表达。存在各种

2

不同的CD45亚型,从较少分化的CD45RA到CD45RO(后期B细胞),此外还有CD5、CD10抗原,以及黏附细胞及黏附细胞相关的分子如CD116及CD9,与骨髓瘤不同,血液中存在大量异质性的肿瘤细胞群。流式细胞分析的研究表明,一些形态上似乎是正常的B细胞,可表达单克隆蛋白。随着疾病进展,形态上可见的异常细胞逐渐增多。单克隆B细胞群的多少往往与病程相关。另外CD4减少,CD4/CD8比率降低或倒置。

临床表现:病程进展缓慢,早期可数年无临床症状,而后逐渐出现贫血、淋巴结和肝脾肿大、高黏滞血综合征。血中单克隆IgM大量增加使血液黏滞性显著升高而导致高黏滞血综合征,表现为头晕、头痛、视力障碍、周围神经和(或)中枢神经损害、出血倾向,严重者可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昏迷。雷诺现象及淀粉样变性见于部分患者。溶骨病变仅见于个别患者。

并发症:最常见的并发症为感染发热、多为肺部感染、贫血严重时引起贫血性心

脏病、肾功能不全,肾病综合征、神经系统病变、肝脾肿大等。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呈贫血、也可有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外周血涂片中可出现少量浆细胞样淋巴细胞。红细胞常呈缗钱状排列。

2.血沉明显增快。

3.骨髓象显示浆细胞样淋巴细胞弥漫性增生,常伴有淋巴细胞、浆细胞、组织嗜碱性细胞增多。

4.血清蛋白电泳显示γ区出现M成分。应用免疫电泳可进一步鉴定此M成分为单克隆IgM。免疫球蛋白定量法可测定单克隆IgM含量。

其他辅助检查:

1.根据病情、临床表现、症状、体征选择做CT、MRI、胸片、B超、心电图等检查。

2.病理检查骨髓病理可见淋巴样细胞浸润,呈弥散型或结节型。淋巴结病理显示多型性细胞浸润。淋巴结与周围脂肪中可见不典型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浆细胞及淋巴浆细胞等。这些细胞浆内有PAS阳性物质存在。

诊断:

1.诊断标准

3

(1)老年患者有贫血、出血倾向、肝脾淋巴结肿大、高黏滞血综合征表现。

(2)血清中单克隆IgM>10g/L。

(3)骨髓、肝脾淋巴结中有淋巴样浆细胞浸润。

血清中单克隆IgM>10g/L和骨髓中淋巴样浆细胞浸润是诊断本病的必要依据。

2.诊断评析

(1)本病是老年性疾病:年龄是诊断本病时必须考虑的条件之一。对40岁以下患者诊断本病需慎重考虑。

(2)本病是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