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前温州民营企业面临的困境及对策.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浅谈当前温州民营企业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王汉军
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经过市场洗礼后的一批民营企业,累积了巨大的财富和市场能量,成为市场上举足轻重的企业,如联想、新希望、奥康、正泰等企业都是民营经济的杰出代表。据资料统计显示,民营经济已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65%,中国经济增量的70%—80%来自民营经济。浙江省民营企业总量达到了68.4万户,注册资金总额达到1.9万亿元,成为浙江省内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
温州一直被视为中国创业活力和激情最强的地方,是中国的实业聚集地,从皮革、眼镜、鞋服、电器、阀门、打火机等行业兴起,后来被誉为“中国低压电器之都”、“中国鞋都”、“中国纽扣之都”。 1978年至2000年,温州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15.6%,比全国的9.5%高出6.1个百分点,比浙江省的13.2%高出2.4个百分点。然而,从90年代末开始,温州经济已经开始出现增长缓慢,在浙江的增长中已不再具有领先的地位。2003年温州市虽然经济增幅为14.4%,但这个增幅在浙江11个地级市中仅排列第九位。今天的温州,处在一个非进即退的抉择关口,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当前民营企业面临着多重考验和困境
近几年来,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温州不少企业在发展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问题,切实感受到了发展的“制约之痛”,体会到了“成长的烦恼”。 由于多种因素,当前温州企业面临着资金成本、人民币升值、环境成本、土地资本、原材料成本上升的困境。据统计,今年温州仅劳动力成本一项就上升15%—20%之多。使企业进入“高成本时代”,企业出现市场疲软、资金困难、人才难留、企业难管的现象。
在这一系列问题出现的时候,充分暴露出民营企业在发展中自身基础薄弱和应变能力不强。分析当前民营企业所面临的困境主要有七个方面。
困境一 成本因素——原材料价格波动,成本上升。
价格的变化,对企业的生产成本影响较大。这几年,国内外市场大宗原材料价格大幅振荡,与企业休戚相关的资金、环境、土地、人民币升值和各种原材料价格都在不断攀升,企业利润空间持续缩减,生产经营和盈利能力受到重创,企业全面进入高成本时代,致使很多企业对做制造型实业缺乏必要的耐心和信心,企业发展趋于缓慢,迫使企业更多关注和投向短期项目和其它赚钱行业。
困境二 企业战略——现有思路与企业发展不相适应。
当企业小的时候,机会是最重要的,只要抓住一个机会,就可以使企业得以生存和运转下去。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企业有了一定品牌和规模,原来那种机会导向型的做法,已经带来不了更大的影响。而当前大部分中小型民营企业缺少明确的发展思路,缺少系统的发展战略,如果仍用原有的思维方式去管理企业,发展缓慢或停滞不前,制约了企业发展,一旦碰到金融风波,就很难抵御市场风险。
困境三 企业文化——缺乏企业文化的渗透和引导。
企业发展前期,生存是第一大挑战,企业的领导和员工,都拼尽全力,不计艰辛。正是因为这种同心同德、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使企业在创业初期赢得了生存的业绩和空间。企业长大了,很多企业注重业绩,忽视了企业文化的建立,企业的凝聚力和约束功能没有建立,员工的“狼性”淡化了,企业发展战略没有达成共识。员工精神萎靡不振,缺少紧迫感,有的甚至对公司制度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导致企业精神、经营理念难以实现,企业凝聚力明显不足。
困境四 造血功能——现金流紧张,且融资困难。
目前,民营企业拥有的有形和无形资产较少,达不到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要求,很难获得风险资本的支持,融资渠道非常单一,绝大部分还是依赖向银行贷款,同时,还要受银行的“规模”限制,从银行获取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的额度也很有限,所以,造成很多企业通过其它途经取得高成本的资金来发展和满足企业正常生产需要,不能及时给企业补充血液,使企业造血和输血功能不足,企业处于二难境地,阻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困境五 企业管理——管理上总是力不从心。
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存在家长式管理方式,管理者学历偏低,文化素质参差不齐,集投资者与管理者于一身。随着企业成长,规模大了,业务流程长了,管理跨度也大了,很多企业管理者仍然延用小企业的家长式的管理办法,由于管理不规范,诱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容易造成决策的盲目、管理的混乱与权力的滥用,员工产生抱怨,常常陷于细微处而忽略了大方向,无法发挥管理效能、实现发展目标。
困境六 人才瓶颈——人力资源紧张,人才匮乏。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人才的多样性和专业化已成为企业要求,如人力资源经理、法律顾问、会计师、设计师等等,由过去的一般专业技术人员向中高级专门人才方向发展。对人才不仅要求专业性强,而且要求能够处置复杂的疑难问题。
当前,很多民营企业缺少人力资源管理与培养计划,认为缺人了就招聘,其结果是“人来人往,座冷茶凉”,影响了工作的连续性和工作质量,从而增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