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第七章学前儿童意外伤害事故的预防与急救.docx
2025(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第七章学前儿童意外伤害事故的预防与急救
学前儿童由于身体发育尚未成熟、动作协调性差、自我保护意识薄弱等原因,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容易发生意外伤害事故。了解学前儿童意外伤害事故的预防与急救知识,对于保障他们的健康和安全至关重要。
常见意外伤害事故类型及原因
坠落伤
学前儿童好动且平衡能力和空间感知能力不足,在攀爬桌椅、窗台或楼梯嬉戏时易失足坠落。同时,部分幼儿园或家庭的防护设施不完善,如窗户未安装防护栏、楼梯无扶手或扶手松动等,增加了坠落的风险。
烧烫伤
孩子对温度的认知和危险判断能力有限,会出于好奇触摸热水杯、热汤、取暖器等高温物品。厨房是烧烫伤的高发区域,若家长或教师在烹饪时未将孩子妥善安置,孩子可能会碰到热锅、炉灶等。此外,使用不当的取暖设备,如热水袋漏水、暖宝宝烫伤等情况也时有发生。
电击伤
儿童喜欢用手指或其他物品探索孔洞,当他们将手指插入插座孔、用金属物品触碰电器时,就容易发生电击事故。一些老旧房屋的电气线路老化、破损,未及时维修更换,也会增加电击的可能性。此外,在潮湿环境中使用电器,如在浴室未使用防水插座等,也可能引发电击。
中毒
学前儿童往往会将物品放入口中尝试,若误食了有毒的物品,如药物、清洁剂、农药、有毒植物等,就会导致中毒。一些家庭或幼儿园的药物、化学品未妥善保管,随意放置在孩子能够拿到的地方,增加了误食的风险。另外,食用变质、过期或被污染的食物,也可能引起食物中毒。
窒息
较小的儿童在进食时,如吃花生米、瓜子、果冻等食物,可能会因哭闹、嬉笑、奔跑而导致食物误入气管,引起窒息。此外,孩子在玩耍时,可能会将小物件如纽扣、珠子、硬币等放入口中,不慎吸入气管。睡眠时,若被子捂住口鼻、俯卧姿势不当等,也可能导致窒息。
切割伤
孩子在使用剪刀、小刀等尖锐物品时,由于操作不熟练或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割伤手指。家庭和幼儿园中的一些尖锐器具,如玻璃制品、破碎的瓷砖等,若未及时清理或妥善放置,也可能割伤孩子。
意外伤害事故的预防措施
环境安全管理
1.家庭环境:检查家中的家具是否有尖锐的边角,如有可安装防护垫。窗户和阳台要安装牢固的防护栏,高度应符合安全标准。电源插座要使用防护盖,避免孩子接触。将药品、清洁剂、农药等有毒物品放在孩子够不到的地方,最好锁在柜子里。厨房要安装门栏,防止孩子随意进入,炉灶使用后要及时关闭阀门。
2.幼儿园环境:幼儿园的建筑设施要符合安全标准,定期检查维修。楼梯、扶手要牢固,地面要防滑。教室和活动场所的玩具、教具要定期检查,确保无损坏、无尖锐边角。食堂要严格遵守食品卫生安全制度,采购新鲜、安全的食材,做好食品加工和储存工作。
安全教育
1.家庭安全教育:家长要通过生动形象的方式向孩子传授安全知识,如讲故事、看动画等,让孩子了解哪些行为是危险的。教导孩子正确使用电器、刀具等物品,不随意跟陌生人走,不接受陌生人的食物。在孩子进行户外活动时,要提前告知安全注意事项,如遵守交通规则、不在马路上玩耍等。
2.幼儿园安全教育:幼儿园要将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定期开展安全主题活动,如火灾逃生演练、地震应急演练等,让孩子掌握基本的应急逃生技能。通过课堂教学、游戏等形式,向孩子传授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孩子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成人监管
1.家庭监管:家长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活动,尤其是在孩子进行有危险的活动时,如攀爬、使用电器等,要在旁边陪同并给予指导。不要让孩子独自留在浴室、厨房等危险区域,避免发生意外。
2.幼儿园监管:教师要加强对孩子的日常监管,在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就餐、午睡等环节,要确保每个孩子都在视线范围内。定期对班级进行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和排除安全隐患。
意外伤害事故的急救方法
坠落伤急救
1.观察伤势:当孩子坠落后,不要急于搬动孩子,首先要观察孩子的神志、呼吸、有无出血等情况。如果孩子出现昏迷、呕吐、耳鼻出血等症状,可能有颅脑损伤,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2.止血处理:若孩子有伤口出血,用干净的纱布或毛巾按压伤口止血。如果伤口较大、出血不止,可在伤口上方用绷带或布条绑扎止血,但要注意每隔一段时间松开一下,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3.骨折固定:如果怀疑孩子有骨折,不要随意移动骨折部位,可找木板、树枝等硬物将骨折部位固定,减少骨折部位的移动。
烧烫伤急救
1.冲:立即用流动的冷水冲洗烧烫伤部位1530分钟,降低皮肤温度,减轻疼痛和肿胀。
2.脱:在冲洗后,小心地脱去受伤部位的衣物,如果衣物与皮肤粘连,不要强行撕扯,可先用剪刀剪开周围的衣物。
3.泡:将受伤部位浸泡在冷水中1030分钟,进一步缓解疼痛。
4.盖:用干净的纱布或毛巾覆盖受伤部位,避免感染。
5.送:如果烧烫伤面积较大、程度较深,应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