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分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北京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分析
【摘 要】 为进一步了解北京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状况,本文通过对2008至2012年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对北京城乡在小学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文化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差异的研究,结合相关调研,提出城乡公共服务数量均等化进入到城乡公共服务质量均等化阶段,认为北京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的方向――质量均等一体化,同时提出促进其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城乡公共服务 均等化 城乡差异 数据分析
1 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
“均等”一词,包含有“平等、平均、等价”的含义,内含“比较”之意,大意是指不同的社会单位(包括个人、家庭、社会集团、社区)在一些具有价值属性的要素(收入、财富、地位、知识、权利等)分配上是等量的,平等的[1]。“均等化”通常涉及个体之间的比较和群体之间的比较两层含义,包含一个“比较”的内涵。我国当前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城乡之间公共服务不均等问题。“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要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实现手段是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这是我国对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官方定义[2]。恩格斯是最早提出“城乡融合”概念的人,他在《共产主义原理》[3]中指出:“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本文认为,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要结合我国国情,以农村为重点,以城乡居民为主体,以政府为主导,以均等为抓手,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向城乡居民提供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与其需求相适应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服务,使城乡居民在享受公共服务的结果面都大致相当。其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是居民获取和享受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如公民都有平等享受医疗卫生服务的权利。二是居民获取和享受公共服务的结果均等,如每一个公民无论住在何处,无论住在城镇还是乡村,获取和享受的义务教育和医疗救助等公共服务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应大体相等。因此,结果均等更重要[4]。
2 北京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异状况
2.1 农村拥有一级以上职称的教师比重高于城镇,但城镇拥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比重高于农村
2008年至2012年期间,北京城镇小学高级职称教师比重降低 9.5个百分点,农村小学高级职称的教师比重增加5.7个百分点,农村高级职称教师比重高于城镇水平;同期,北京城镇小学一级职称的教师比重下降9.7个百分点,农村小学一级职称的教师比重下降3.1个百分点,农村一级教师比重高于城镇水平(见表1)。
期间,北京城镇小学研究生学历教师比重增长近1个百分点,农村小学研究生学历教师比重增长0.83个百分点,城镇小学研究生学历教师比重高于农村;同期北京城镇小学本科学历教师比重增加25.3百分点,农村小学本科学历教师比重增加26.7个百分点,但城镇拥有本科学历教师比重高于农村。
2.2 城乡医疗卫生公共服务在拥有医疗资源、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主要健康指标等方面差异明显
(1)城乡每千人口拥有医疗资源差异明显。城乡每千人口拥有医疗资源主要包括城乡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城乡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生、城乡每千人口注册护士、城乡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等四个方面的情况,具体数据情况见表2。
从增长情况看,农村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生和农村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的增长快于城市,印证了目前城市优势医疗资源正在向乡村转移。通过对表5的数据进行差异性分析,发现城乡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的差异不断扩大趋势较为明显,城乡每千人口注册护士的差异有缓慢增长的趋势,城乡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生和城乡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的差异呈下降趋势。
(2)城乡主要健康指标差异明显,且差异呈扩大趋势。城乡主要健康指标以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三个指标来表现。从城乡差异来看,城乡主要健康指标差异显著,且城郊在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三个指标的下降分别高于远郊(见表3)。
2.3 城乡实现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报销实现统一
2008至2012年期间,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等5个保险的参保率都在不断增长(见表4)。
期间,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增长了9个百分点和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增长高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率;同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增长了5.2个百分点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