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4.1、心脏生理(14护本-new).ppt

发布:2016-06-13约9.69千字共7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四章 血液循环 Blood Circulation 第四章 血液循环 Blood Circulation 第一节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 2、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第二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 心动周期 心 房 心 室 收缩期 0·1秒 0·3秒 舒张期 0·7秒 0·5秒 二、心脏的泵血过程和心音 三、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 射血分数:搏出量 占心室舒张末期容 积的百分比。 正常值:55%~65% (60-80ml/125ml%) 心指数: 指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 静息心指数:安静、空腹时的心指数。 正常值: 3.0~3.5L/min·m2 3、心肌收缩能力(等长自身调节) 3、心肌收缩能力(等长自身调节) 3、心肌收缩能力(等长自身调节) (二)心率 五、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五、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心输出量 (每分输出量) 搏出量 心率 前负荷 后负荷 心肌收缩力 (一)搏出量 1、前负荷:(异长自身调节) 心室前负荷 ︾ 心室肌的初长度 ︾ 心室舒张末期充盈量︾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心室舒张末期心房 内压力 同义词,可以看成是对同一种变化从不同 角度测量时的不同表达方式。 (一)搏出量 1、前负荷:(异长自身调节) 一定范围内前负荷(心室舒张末期充盈量或压力) 心肌初长度 心肌收缩力 搏出量 心输出量 动物实验中,逐渐改变心室舒张末期压力 或容积,并测量搏出量或搏功。以前者为横坐标,后者为纵坐标绘制的曲线,称为心室功能曲线。 ①15mmHg以下,升支。表明搏功随前负荷的增加而增加。 ②15~20mmHg,趋平坦。提示充盈压改变对心泵功能影响不大。 ③20mmHg以上,平或轻度下倾,说明充盈压增加搏功基本不变或轻度减少。 图4-12 心室功能曲线 ①与骨骼肌一样一定范围 初长度↑→横桥与细肌丝 有效接触↑→心肌收缩↑ (肌节最适初长度2.0-2.2μm ) ﹡一般情况左心室充盈压 为5~6mmHg ,12~15mmHg 的充盈压是人体心室最适 前负荷 --说明? ﹡通过心肌初长度的改变 引起心肌收缩强度变化而 影响搏出量的调节,称为异长自身调节。 图4-12 心室功能曲线 原理: ②由于心肌抵抗过度延伸的特性(胶原f,肌f走向及排列、心包膜限制),达最适前负荷后心肌初长度一般不会再增加。所以,心脏不至于在前负荷明显增加时发生搏出量和搏功的下降(图③)。但心肌发生病理变化时,心室功能曲线可出现明显的降支。 原理: 图4-12 心室功能曲线 心室充盈量=静脉回心血量+心室射血后剩余血量 ﹡静脉回心血量取决于:①心室充盈时间:正变 ②静脉回流速度:正变 心室充盈时间↑/静脉回流速度↑→静脉回心血量↑ 或心肌收缩力↓ →心室射血后剩余血↑ 异长自身调节意义:对搏出量进行精细调节,平衡心室射血量和回心血量。 ﹡心室射血后剩余血与心肌收缩力有关:反变 搏出量↑ 收缩力↑ 前负荷↑ 心室充盈量↑ 反之,搏出量少。 后负荷(A压) 心室收缩后动脉瓣开放推迟(提前) 等容收缩期延长( 缩短) 射血期缩短(延长) 搏出量 心输出量 2、后负荷 在整体时,主A压在80~170 mmHg变化时,心输出量无明显的变化﹡通过异长自身调节而恢复搏出量; ﹡通过增强心肌收缩力来维持正常搏出量。 心肌收缩力 搏出量 心输出量 指心肌不依赖于外部负荷而改变其收缩 功能的内在特性。 通过心肌收缩能力这个与初长度无关的因素 改变而实现对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 ,所以 称为等长自身调节。 1、影响兴奋性的因素 复活 激活状态 静息状态 失活状态 (2)引起0期去极化的离子(钠)通道的状态: 通道处于何种状态取决于当时膜电位的水平和产生动作电位后的时间进程。 RP时︽ Na+通道关闭 随时可激活而开放 ︽ 兴奋性良好 TP时︽ Na+通道被激活大量开放 ︽Na+内流 Na+通道关闭 ︽ 失活 ︽ 兴奋性为零 (1)有效不应期(ERP):兴奋性为零。包括: ①绝对不应期(ARP):去极化开始至复极-55mv ②局部反应期 -55mv--60mv (2)相对不应期(RRP): -60mv--80mv 兴奋性低于正常 (3)超常期(SNP): -80mv--90mv 兴奋性高于正常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