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企业跨国经营.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企业跨国经营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电子通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的发展,生
产社会化进程得以提升,使得经济发展突破国家地缘的范畴,逐步形
成经济全球化趋势。特别是在世纪之交的今天,经济全球化正以前所
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发展,从而对每一个国家的利益都产生了或将产生
重大影响。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
利,我们认为既然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成事实,任何国家只能适应这
一趋势,而不可以回避这一现实,因此我们的研究不应过多地讨论是
利大于弊还弊大于利,而应深入研究经济全球化的理论依据和实质,
探讨积极的对策,使经济全球化朝着对我们有利的方向发展。正如吴
易风老先生在一个研讨会上所讲,经济全球化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
中国家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主要取决于我们对本国融入
全球化有没有充分的准备,有没有趋利避害的切实措施。
一、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追求国际生产的一体化,采取跨国
公司的企业制度形式进行跨国经营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国际分工理论和李嘉图的比
较成本学说。马克思的国际分工理论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作
为提高劳动生产率重要手段的国内分工必然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形
成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发展又促使各国、各地区发生日益广泛的经
济联系,使得跨国进行商品流通成为普遍现象。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
说则是指一国放弃比较成本较大的产品生产,而专门从事比较成本较
小的产品生产。比较成本学说有利于各国发挥比较优势。因为由于各
国的自然资源和技术水平不同,劳动生产率有别,生产同一种产品的
成本高低不一,各国为了扬长避短,增进本国和世界国民福利,都要
尽力按比较成本原理实现专业化分工,生产使用本国相对密集的生产
要素的产品,然后互通有无。过去马克思的国际分工理论和李嘉图的
比较成本学说的应用主要表现为商品跨国界交换,即国际贸易。随着
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当今交通、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各国
企业跨越国界组织生产,在全球范围内有效地配置资源成为现实可
能,促使世界经济逐步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以马克思的国际分工理论和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
说为理论基础的经济全球化现象,其实质是各国追求国际生产的一体
化,在全球范围内有效配置资源,追求国际分工和比较利益的最佳效
果,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而作为与国际生产一体化相应的企业
组织形式则是跨国公司。近年来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也有力地说明了
跨国公司作为经济全球化的载体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互动关系。跨国
公司凭借资本、技术信息、营销战略等垄断优势,再加上其内部化优
势和区位优势,选择最佳投资地点,使公司生产和销售活动建立在全
球战略基础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促使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
展;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又为跨国公司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
间,使得跨国兼并成为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一大浪潮。于是一个自然
的结论便是:真正应对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国际竞争,应当采取跨国
公司的企业制度,进行跨国经营。从经济全球化来说,一个国家没有
企业的跨国经营,便没有真正进入世界市场。因此我们认为我国应对
经济全球化的战略性对策之一便是企业的跨国经营。
二、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与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积极吸引外商来华投资的同时,也在适度的开
展境外直接投资。截至 2000 年底,经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批准
或备案的境外投资企业共 5976 家,协议投资总额为 104 亿美元,其
中中方实际投资额为 69 .5 亿美元。这些境外投资企业分布于 180 个
国家和地区,涉及贸易、资源开发、工农业生产及加工、工程承包、
交通运输、金融保险、医疗卫生、旅游及餐饮业等行业。境外直接投
资对于开辟我国利用国外资源和市场的新渠道,加强对外交流与合
作,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增强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
争能力等,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我国境外投资金额仅占世界对
外直接投资金额的 0 .15%,与我国经济大国的身份很不相称;吸引
外资与对外投资的比例为 1:0.09,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 1:1.14
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1:1.11,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的
1:0.13 的水平,显示我国资本流入与资本流出的严重失衡;与我国
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相比,我国的境外直接投资相对比例更低,截止
2000 年底,我国实际外国直接投资已达 3600 亿美元,境外直接投资
占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不到2% ,二者存在着巨大差距。
在实践上,与国际大型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企业的跨国经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