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5.人应当坚持正义 知识梳理(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
一、作者介绍
柏拉图(前427—前347),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哲”。他创造或发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等。柏拉图的主要作品为《柏拉图对话录》,其中绝大部分对话都有苏格拉底出场。但学术界普遍认为,其中的苏格拉底形象并不完全是历史上的苏格拉底。除了荷马之外,柏拉图也受到许多之前的作家和思想家的影响,包括吸收毕达哥拉斯所提出的“和谐”概念,以及遵循阿那克萨戈拉教导的应该将心灵或理性作为判断任何事情的根据。巴门尼德提出的联结所有事物的理论也可能影响了柏拉图对于灵魂概念的思考。
主要作品:《申辩篇》《克力同篇》《尤息弗罗篇》《拉刻斯篇》。
二、字词清单
重点字
服膺(yīng)褒贬(bāo)理睬(cǎi)
遭殃(yāng)
多音字
(1)没eq\b\lc\{\rc\(\a\vs4\al\co1(?mò?没收,?méi?没有))(2)空eq\b\lc\{\rc\(\a\vs4\al\co1(?kōng?空谈,?kòng?空白))
形近字
(1)eq\b\lc\{\rc\(\a\vs4\al\co1(惶?huáng?诚惶诚恐,徨?huáng?彷徨))
(2)eq\b\lc\{\rc\(\a\vs4\al\co1(糊?hú?糊涂,湖?hú?湖泊))(3)eq\b\lc\{\rc\(\a\vs4\al\co1(健?jiàn?健康,键?jiàn?关键))
词语辨析
1.容许·允许
容许:允许;默认。
允许:答应、同意。
eq\a\vs4\al(相同点)都指同意、许可。都是动词。
eq\a\vs4\al(不同点)“容许”指许可、容纳、容忍。“允许”指同意、答应。在“答应某人”的时候,必须用“允许”,不能用“容许”。“容许”和“允许”有时可以互换,但“允许”语气轻些,“容许”语气重。
eq\a\vs4\al(即境活用)(1)两岸的事情是两岸同胞的家里事,绝不容许任何外来干涉。
(2)报道称,世界贸易组织(WTO)将公布一项裁决,允许欧洲每年对价值40亿美元的美国商品征收关税。
2.恫吓·吓唬
恫吓:威吓,恐吓。
吓唬:恐吓,使人害怕。
eq\a\vs4\al(相同点)都有“吓唬”的意思。
eq\a\vs4\al(不同点)“恫吓”语义较重,一般用在正规场合。如:不怕武力恫吓。“吓唬”语义较轻,一般用在口语中。如:你不要吓唬孩子。
eq\a\vs4\al(即境活用)(1)我们不会输出核武器或技术,但一定要有恫吓任何敌人的核力量。
(2)不管孩子多大,都不要用一种恐惧的氛围吓唬他。
词语积累
1.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可用来形容人、事、思想、行动、品质等。
2.诚惶诚恐:古代奏章中的套语,表示臣子对皇帝的敬畏。后也用来形容十分小心谨慎、极为害怕不安的样子。
3.拳拳服膺:诚恳地信奉。拳拳,诚恳的样子。服膺,牢牢记在心里、信服。膺,胸。
eq\a\vs4\al(即境活用)(1)像他那种身份的人,在哪种场合说哪种话,应该是无可非议的。
(2)见领导时你那诚惶诚恐的样子,让我一想起来就觉得好笑。
(3)对于先生的谆谆教诲,小刘拳拳服膺,并在工作中努力实行。
三、背景解读
在公元前399年,一代哲学家苏格拉底被三位雅典公民提起了公诉,起诉的罪名包括引诱青年罪、亵渎神灵罪、敬事新神罪。在提起公诉之后,苏格拉底有无数的机会逃跑。他是一位大哲学家,也是一位教育家,他有广泛的人脉。只要他愿意,他的学生会帮助他逃离的。就是当时的雅典城邦也希望他逃走,这样就代表这个人屈服了,对他的审判是无奈之举,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把握搞定这个出口成章的大演讲家。但最终的结果是雅典法庭以“不敬神明”的罪名判处哲学家苏格拉底死刑。判决执行前夕,苏格拉底的朋友格黎东潜入监狱,试图劝说他越狱逃跑。文章的节选部分就是由此开始。
四、文学知识
对话录
对话录,柏拉图代表作之一,是他对话系列的统称。古希腊哲学在公元前六至四世纪发展到高潮。柏拉图的三十篇对话录,是最具特点的散文体裁。这种文体记述了当事人的对话。《柏拉图对话录》选收的四篇由古希腊语直接译出,集中反映了苏格拉底临死前的思想、生活和谈话,其中所探讨的问题,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哲学思想和方法的最集中的缩影
五、文本特色赏析
层层铺垫步步设问
环环相扣,层层铺垫
首先,苏格拉底提出了需要探讨的两个问题——“我们说的那个道理究竟是变了,还是仍然有效,究竟是应当放弃,还是必须遵从”,围绕这两个问题,苏格拉底抛出一系列小问题,引导格黎东思考;其次,苏格拉底围绕正义的问题设计了一系列问题;最后,苏格拉底回到了“越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