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系统动态仿真》实验指导书2013版_3_4.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实验 PID控制器的设计
1、熟悉PIPD和PID三种控制器的设计。2、通过实验,深入了解PIPD和PID三种控制器的阶跃响应特性及相关参数对它们性能的影响。
PI、PD和PID三种控制器是工业控制系统中广泛应用的有源校正装置.其中PD为超前校正装置它适用于稳态性能已满足要求,而动态性能较差的场合,提高系统的快速性。PI为滞后校正装置,它能改变系统的稳态性能,消除或者减弱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PID时一种滞后一超前校正装置它兼有PI和PD两者的优点。,幅值穿越频率,相位裕量。已知,,,,,。
2、试验方法与步骤:
①. 根据梅森公式可得,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
可见,为校正系统为Ⅰ型系统,故。按设计要求选=40。
取,,,则未校正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通过仿真实验,作未校正系统的伯德图,可得幅值穿越频率,相位裕量。
②. 确定PD控制器,由于原系统的幅值穿越频率、相位裕量均小于设计要求,为提高系统的动态性能,选用串联PD控制器。
为了使原系统结构简单,对未校正部分的高频段小惯性环节作等效处理,则未校正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可近似表示为
由于PD控制器的传递函数为
为了使校正后的系统开环伯德图为希望的二阶最优模型,可消除未校正系统的一个极点,即
令,则
由于该校正后的控制系统为Ⅰ型系统,则整个控制系统的开环放大系数,根据性能要求,故选。
③. 编写Matlab程序,进行仿真实验。五、实验程序:
1、校正前的系统仿真程序:
num=40;
den=conv(conv(conv ([1 0], [0.15 1]), [0.877*0.001 1]), [5.877*0.001 1 ]);
bode(num, den);
grid on
title(Developed by GE Dong-yuan)
仿真结果如下:
如图所示,可得幅值穿越频率,相位裕量。原系统的幅值穿越频率、相位裕量均小于设计要求,为提高系统的动态性能,选用串联PD控制器。
校正后的系统仿真程序:
num=56; den=[5.877*0.001 1 0];
bode(num, den);
grid on
title(Developed by Dong-yuan GE )
仿真结果如下:
由仿真图可知,校正后的控制系统穿越频率,相位裕量°。
六、思考题
PI控制器相当于滞后校正还是超前校正?
PID控制器中,积分环节对系统的作用是什么?微分环节主要作用改善系统的什么性能?
实验四 基于Matlab/Simulink的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仿真实验
一、实验目的:
① 通过上机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Simulink的基本模块、模型文件的创建和仿真过程。
② 对给定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方案,以及相应的数学模型,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进行仿真实验,得出系统的动态特性和稳态特性。
③ 根据系统要求对PID控制器参数进行整定,使系统具有合理的稳态响应和动态响应特性。
二、实验原理与说明
伺服控制系统中,当输入信号与输出反馈信号出现偏差时,该偏差信号经过所设计的PI控制器校正后,由功率放大后驱动伺服系统,最终消除偏差,到达控制的各项预定性能指标。
三、实验设备与仪器:
PC电脑,Matlab7.0仿真软件
四、实验内容、方法与步骤:
1、实验内容
某机电伺服控制系统如图所示,其中为控制器,各具体环节的参数为:功率放大器增益10;伺服电机传递系数2.83;测速发电机传递系数1.15;伺服电机机电时间常数;位置反馈电位计增益 4.7 ;伺服电机电磁时间常数,速度反馈分压系数;
若没有PI控制器,则系统的开环、闭环传递函数分别为
根据控制要求,所设计的PI控制器为:,加入PI控制器之后,系统的开环、闭环传递函数分别为:
2、试验方法与步骤
① 在Matlab的命令窗口中输入语句Simulink,即可启动Simulink。
② 进行Simulink的文件操作,包括新建文件、打开文件和保存文件。
③ 创建模型文件,包括模块操作、信号线的操作以及模块的参数设置等
④ 对所涉及的系统进行封装或者直接运行、仿真。
五、实验程序:
校正前的系统仿真程序:
校正后的系统仿真程序:
无控制器的仿真程序运行结果:
采用PI控制器校正后的运行结果:
六、思考题:
1. 在该仿真实验中,校正前的系统是否稳定?
2. 当设计一个PI控制器加入系统后,是否使得系统由Ⅰ型系统变为Ⅱ型系统,起作用是什么?
3. 如何编写Simulink中的系统函数,即S函数?
—
+
—
+
—
+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