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简捷地捕捉物象的方法——线描写生 教学设计 (5).docx
第五课简捷地捕捉物象的方法——线描写生教学设计(5)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意图
本节课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学习线描写生技巧,培养其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线条描绘方法的基础上,能够简捷、准确地捕捉物象特征。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将与课本内容紧密联系,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线描写生的基本技巧,为后续美术创作奠定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视觉感知能力,能够观察并识别物象的基本特征。
2.提升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能够运用线条简洁地描绘物象。
3.增强学生的创意实践能力,鼓励在写生过程中融入个人创意。
4.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与评价能力,学会欣赏不同线条风格的作品。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线条的使用与组合。
2.物象特征的准确捕捉。
3.个人创意的融入。
难点:
1.线条表现力的把握。
2.观察与描绘的协调性。
解决办法与策略:
1.通过展示经典线描写生作品,引导学生分析线条的运用和组合方式,讲解线条的粗细、长短、曲直等变化对物象表现的影响。
2.安排现场写生练习,让学生边观察边描绘,教师现场指导,纠正观察角度和描绘技巧。
3.鼓励学生在写生过程中尝试不同线条风格,引导其将个人情感和创意融入作品,同时组织小组讨论,相互启发灵感。
4.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及时评价和反馈,针对具体问题提供改进建议,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配备教材《美术》第五课相关内容。
2.辅助材料:收集不同风格的线描写生图片,制作PPT展示。
3.实验器材:准备画纸、画笔、橡皮等绘画工具。
4.教室布置:划分展示区、绘画区,确保学生有足够空间进行创作。
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5分钟)
以展示一系列经典线描写生作品作为导入,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作品中的线条运用。提问学生:“你们能从这些作品中感受到线条的哪些特点?”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主题——线描写生。
2.新课讲授(15分钟)
(1)讲解线条的基础知识,包括线条的粗细、长短、曲直以及它们对物象表现的影响。通过具体作品分析,展示不同线条如何表现物象的质感和空间感。
(2)示范线描写生的基本步骤,从观察物象开始,如何定位、描绘轮廓,再到细节的刻画。强调观察与描绘的协调性,让学生了解从整体到局部的描绘方法。
(3)引导学生如何将个人创意融入线描写生,例如通过线条的疏密、强弱变化表达个人情感,鼓励学生在作品中展现个性。
3.实践活动(15分钟)
(1)学生选择一个简单的物象进行线描写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观察角度和描绘技巧,确保学生能够准确捕捉物象特征。
(2)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类型的线条(如细线、粗线、曲线、直线)进行创作,探索不同线条的表现效果。
(3)学生将个人创意融入作品,如在描绘的物象周围添加装饰性元素,或通过线条的变形夸张表达个人情感。
4.学生小组讨论(5分钟)
(1)每组学生展示自己的线描写生作品,讨论作品中线条的运用是否恰当,是否能够准确表现物象特征。
(2)讨论在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通过课堂所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3)分享在创作过程中如何融入个人创意,以及创意对作品效果的影响。
5.总结回顾(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线条在表现物象特征和表达个人情感方面的重要性。展示几幅优秀的学生作品,并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创作心得。最后,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复杂的物象进行线描写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与延伸
1.提供拓展阅读材料:
-《线描艺术之美》——分析不同艺术家如何运用线条进行创作。
-《线描写生的技巧与实践》——详细介绍线描写生的各种技巧和方法。
-《线条在绘画中的应用》——探讨线条在绘画中的多种用途和表现力。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观察生活中的物象,尝试用线条进行描绘,注意线条的粗细、长短、曲直变化对物象表现的影响。
-收集不同艺术家的线描写生作品,分析其线条运用和创作风格,尝试模仿并融入自己的创作中。
-探究线条在表达情感和创造氛围方面的作用,尝试创作一幅以线条为主的作品,表达特定的情感或氛围。
-学习线条与色彩的结合,研究如何通过线条和色彩的搭配,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视觉效果。
-阅读相关艺术评论,了解艺术评论家是如何评价线条在艺术作品中的作用的,尝试对某一艺术作品进行自己的评价。
-参加线描写生工作坊或艺术展览,与其他艺术爱好者交流,分享线描写生的经验和感悟。
-定期回顾自己的作品,分析作品中的线条运用,思考如何改进,不断提升自己的线描写生技巧。
-探索线条与其他艺术形式(如音乐、舞蹈)的关联,尝试跨艺术形式的创作,如创作一幅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