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培训课件_安全心理学事故创伤的心理干预.ppt

发布:2016-11-21约7.58千字共4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研究发现,有四种表达方式最能对患者产生鼓舞作用,它们分别是:1.轻轻拍背。  2.抚肩说话。  这两个动作可以拉近和患者的距离,表明医护人员并不害怕他们,而是把他们当作亲人、朋友。        3.向患者伸大拇指,表示患者情况不错,身体很棒,很坚强,这有利于稳定患者情绪,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4.V字手势。要离开病房时,可以向患者打一个 V字手势,等患者用同一手势回应后再转身。      干预效果 ,在接受调查的患者中86 .5%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入院时干预组和对照组各项症状差异无显著性,而出院时大多数症状均为干预组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心理干预对消除患者的躯体化症状、强迫症状、焦虑、抑郁症状、降低人际敏感性、改善敌对情绪有明显效果。 2、大连空难 5·7空难的遇难者家属中,一个11岁的小男孩在这场灾难中失去了妈妈。他的妈妈是来大连筹办“亚太精神病学术交流大会”的,心理医生特地带上小男孩来到这个大会的现场,她对小男孩说:“看,这就是你妈妈组织的大会,你妈妈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人!”没想到,小男孩的回答让吕秋云万分震惊,他对吕秋云说:“长大了,我要继承妈妈的工作,作一个最优秀的人!”虽然妈妈永远不再回来,因为有了对妈妈的崇敬,小男孩变得坚强了,他不再像其他的孩子那样整天哭闹。 3、克拉玛依发生大火 如何面对遇难者家属的创伤应激障碍,克拉玛依发生大火后心理干预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当年克拉玛依发生大火,近300名儿童在大火中丧生。在克拉玛依城外的坟场,一边是长满杂草的旧坟,而另外一边却是用红砖刚刚垒起的新的坟茔,面对这种巨大的反差,生性活泼的马弘自己禁不住嚎啕大哭起来,她说:“那不是孩子们应该呆的地方,可是这地下却躺着近300个年幼的生命啊!” 据心理学家介绍:“居丧者最初的反映基本上是一致的,休克、麻木、否认。居丧者在经受突如其来的打击后,往往无力主动与人接触,也不面对亲人遇难这一事实;接下来第二个时期就是埋怨、自责、后悔。如果属于单方面意外伤害致死,遇难者开始对责任方产生巨大的愤怒情绪,并开始与责任方讨价还价; 第三个时期就是情绪低落、不愿见人、什么都不想干、对什么都不再感兴趣,同时伴有噩梦失眠,抑郁是这一时期的最主要表现;第四个时期为恢复期,居丧者已接受亲人罹难的现实,他们不再做噩梦并开始适应失去亲人的另外一种生活。一般的居丧者从亲人罹难到最后恢复平静步入正常人生活,这个时间需要6至12个月。 方法之一: 宣泄抑郁 直面现实心理干预最主要的是倾听,就是让他们宣泄灾难引起的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让他们都说出来,而不是压抑、回避,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某些痛苦体验别人也曾经或正在遭受,自己并非孤独地面对这些不幸。   方法之二:原谅灾难原谅自己   起初,幸存者和遇难者家属往往存在否认失去朋友、亲人的心理。为了让他们接受这一事实,需要对他们与死者的关系及其他有关事件进行回忆。此时还要告诉他,哭泣、悲伤、内疚等等都是人在痛苦时的一种很自然的情感表现,不是软弱,这是正常的。还告诉他们如果酗酒、自伤、自杀等才是不正常的反应。 方法之三: 健康心态纪念逝者,逝者已去,我们要坚强地活着。要让遇难者家属知道,现在已离去的亲人或朋友,永远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之中。专家指出,很多人都希望将创伤事件忘掉,但这是一个误区。我们永远都不可能忘掉创伤,而我们要做的是逐渐淡化悲哀,积极地投入新的生活。在每年的创伤事件的那一天,可以采取健康的行动去纪念逝者。 4、汶川地震 马丽医生是随江苏消防救援队赴灾区的心理干预治疗专家小分队队员。5月14日,随队发现一位年轻母亲时,她已经被埋在废墟中40多个小了,但神志还清晰。   “别怕,我们这就把你救出来。”救灾队员对她说。然而,正当救援队进一步实施救援时,这名年轻母亲断然拒绝救援队员给其输入氧气和输液。闻讯赶来的马医生知道,她肯定心理受到了重创,顺着这位母亲的目光, 马医生看到另一侧废墟里一只孩子的小手,马丽明白了一切:家园的毁灭、失去孩子的痛苦及想到生死未卜的亲人,让她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从而拒绝救援。 “我们把你救出来,你很快会没事的。”她劝说。马医生蹲在她身边,非常体贴地轻擦她眼中的泪水,托扶着她的肩膀,凝视着她,让她尽情释放着心中的悲伤、忧愁、痛苦和焦虑等消极情绪。   “你还年轻,今后的路还很长,地震毁了咱们的家园,但毁不了咱们生活的信心……”这是马丽医生当时对那位母亲的心理疏导,这疏导使年轻母亲的精神得到了解脱,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最终她配合治疗,使救援人员把她从废墟中解救出来。 。” 都江堰新建小学,一共有400多人,但只有27人逃出来,二年级的董学科是幸运者之一,地震发生时,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