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课件_创伤心理干预技术.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创伤后应对方法 一幕一幕的叙事(如:满满的一杯水,是加不进东西的,只有把它倒出来,才能加入新的东西) 寻找真实的信息 寻找社会支持 寻找意义(生命的意义、爱的意义) 寻找平衡,接触创伤和不接触创伤(大脑有自我修复的功能,就像皮肤受损一样,经常去弄它或不去管它都不利于恢复) 围绕恐惧建立界限(具体场合) 积极运动,分散注意力 放松训练 行为策略(预防事情的发生) 与他人进行比较 出现下列症状提示可能发展为PTSD 围创伤分离(行尸走肉) 连续高度唤起(24小时持续紧张不安) 持续心跳加快 严重的情绪症状 持续的回避 第三阶段:一周~两周后 像个治疗师 请受害者讲发生事件的故事:注意是否减少了很多细节;注意是否存在空白(遗忘) 检查创伤症状 具体疼痛的位置 和受害者讨论如何恢复正常的生活 对周围环境的反应 出现下列症状提示PTSD 4~6周下列症状没有改善 强烈的情绪反应,行为冲突 不能集中注意力,心不在焉的状态 冷漠 丧失与他人有关的情感 高度唤起 滥用酒精 持续回避 第四阶段:一个或两个月后 像个哲学家 让受害者叙事,注意是否还有很多的细节以及描述过程中的情感反应 赋予意义,把经历整合到自己的生活中去,非常重要。(应该是受害者自己述诉) 检查受害者创伤后的症状 恢复正常的生活 对周围环境的反应 对周年纪念日的反应 下列症状提示PTSD 不能发挥正常的生活功能 退缩、社交问题 人格改变 严重的抑郁 如何判断创伤是否解决了 对身体的反应有所控制(情感控制、自我存在) 心跳减缓 对相关事件情感已经可以控制 相关事件的想法不会经常闪回或闯入 自己能够控制自己的思维 在叙事过程中带有情感 自信恢复 人际关系重建 赋予事件的意义 生活的错觉重新建立是创伤解决的重要依据 如果出现PTSD 治疗方法 药物 EMDR(眼动脱敏和再加工) 认知行为 催眠治疗 暴露治疗 … 哀伤干预 哀伤定义 哀伤(bereavement):指任何人在失去所爱或所依附之对象(主要指亲人)时所面临的境况,这境况既是一个状态,也是一个过程,其中包括了悲伤与哀悼的反应。 广义的哀伤:任何失丧带来的哀伤 狭义的哀伤:因死亡带来的哀伤 悲伤、哀悼定义 悲伤(grief):是哀伤的一部分,主要指一个人在面对损失或失丧时出现的内在生理、心理反应。内在心理方面则主要包括情感与认知的部分。 哀悼(mourning):是哀伤的另一部分,主要指一个人在面对损失或失丧时,因身心的反应而带来的外在社交、行为表现。 哀伤模式图 哀 伤 失丧 哀痛: 生理层面 认知层面 情感层面 + 哀悼: 行为层面 关系层面 哀伤工作理论 弗洛伊德:防卫机制 马勒:分离与个体化(足够的连接可以带来正常的分离和独立) 温理觉:过渡客体(面对改变会和失落时,会寄情于身边的人和物) 包彼:依附与分离焦虑 嘉拉恩:爱与恨 哀伤的阶段模式 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震惊与逃避 第二阶段:面对与瓦解 第三阶段:接纳与重整 第一阶段反应 数小时至数周,视死讯来得突然程度以及与逝者亲密而定 生理反应:麻木、瘫痪、失眠、对声音敏感、肌肉紧张、呼吸急促 认知反应:否认、不信、思维迟缓、难以作出决定 感受反应:失去感受的能力、不真实、抽离、梦幻般状态 社交及行为表现:失控、无法履行生活上的责任 第二阶段反应 时间:始于生者在认知与情感上确认逝者已死得事实,可持续数月至数年不等 生理反应:失去活力、疲倦、受压症状 认知反应:不断追忆往事、把逝者理想化、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杀的念头 感受反应:混乱、失落、空虚、愤怒、内疚、孤独、无助、不安全、抑郁绝望 社交及行为反应:退缩、寻找逝者的动静或生活习惯 第三阶段反应 时间:可以是数月、数年、甚至一生之久 生理反应:睡眠和饮食正常、受压症状减退 认知反应:接纳生活里许多不可逆转的改变、并赋予一定的意义 感受反应:重拾自信自尊和盼望 社交及行为表现:积极重投工作和社交圈子、建立新关系、计划未来 咨询前自我机能评估 自我机能模式图:可帮助我们了解个体机能受损的程度以及范围(包括认知、情感、行为) 大部分人能够在他们的悲伤过程中自行作出调整 对于那些未能自我作出适当调整的丧亲人士,则需要专业人员的介入 自我技能模式图 认知层面 否定-不会 质疑-为什么? 寻找-怎么办? 接纳-他在我心 目中是… 行为层面 避而不谈 忙碌或瘫痪 工作和人际关系受 影响 建立新生活和关系 情绪层面 麻木 焦虑、恐惧 空虚、抑郁 起伏和平稳 社会文化 民间宗教 丧葬礼仪 文化价值观 社会转变度 心理文化 防卫机制 成长机遇 性格类型 健康度 家庭文化 传统 价值观 架构与功能 转变度 干预原则 坦白承认:“我也不知道对你说
显示全部